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
本院拥有 210个科室, 2038位医生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核心基地。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两次排名第一,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二年名列榜首。 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一百年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在总结近百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提炼出了“学术、品质、人文”的百年协和内涵;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目前,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职职工4000余名、两院院士3人、临床和医技科室6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2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0年手术量36697人次、年出院病人7万余人次。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机关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欠发达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 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的协和人在迈向百年的新征程中,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总院: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分院: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3号
本院拥有 116个科室, 830位医生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693张(实际开放1800余张),全院职工3544人,其中医师958余人(正副教授及各类高级科技人员45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陈赛娟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其中王振义院士荣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医院共设有4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神经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8个(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检验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儿内科消化专业、肾脏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皮肤科、普通外科、烧伤科、中医科),上海市重点学科“重中之重”1个,上海市优势学科2个,上海市特色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及卫生局重点学科6个。医院还设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微创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血液病),市级研究所6个(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烧伤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此外,还建立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分泌代谢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20世纪50年代,瑞金医院因成功救治严重烧伤面积达89.3%钢铁工人邱财康,打破了当时国际上“烧伤总面积超过80%无法治愈”的定论而蜚声国内外;1957年医院确诊国内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和肝脏的移植手术;90年代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瑞金医院以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为动力,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高精尖诊疗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关节镜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等。并充分利用医院综合医疗优势,实行多学科或跨学科联合会诊制,使医疗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医院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尤其在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高血压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皮肤科、中医伤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微创外科、烧伤科、心血管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和生殖医学等学科方面颇具特色。瑞金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瑞金临床医学院现设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两个专业,38个教研室(组),承担临床医学5年制、8年一贯制、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接受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教学任务,是上海市教委授牌的留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瑞金医院也是上海市最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住院医师约250人。同时,瑞金医院外科培训基地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外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作为公立医院,瑞金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医改精神。20世纪90年代末,医院率先与部分医疗机构实行资产重组或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上海瑞金医院集团,使以瑞金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逐步形成。多年来,医院与集团下属的医院分部、卢湾分院、闵行医院、远洋医院和台州中心医院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5+3+1”项目的规划要求,在嘉定新城建成瑞金医院北院,将优质医疗辐射到更广区域;2012年,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对于纵向整合医疗资源,逐步引导病人分层、有序就医做出了积极探索。医院秉持“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精神,全面倡导“以优质的医疗使病人放心、以一流的服务使病人称心、以优美的环境使病人舒心”的服务理念。近年来,医院积极推行数字化医疗流程管理,大力推广专病门诊、预约门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日间病房等便民惠民措施,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手段,努力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速度,控制药占比,控制院内感染和提高医疗安全。医院还始终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门诊“专家周周讲”吸引了大量病患及市民前来听讲,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已成为覆盖长三角地区的高血压教育培训基地。此外控烟、糖尿病中心、烧伤的防治与急救、血液病肾脏病健康教育、乳腺病资源中心等都已经广泛开展,医务人员通过义诊、网络教育、上媒体讲座、下社区宣教等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大大提高市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传承百年历史,力争再创辉煌。瑞金医院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在医、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好医院的首要任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1095号
本院拥有 232个科室, 792位医生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经过1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其中,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丁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特聘29名院士为同济医院兼职教授,255名教授曾获得博士导师资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4名。 医院现有主院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设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0个(全国第二),妇产科被评选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复科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研究和培训中心。服务病人数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服务病人数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百年探索、勇攀高峰,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业内誉称为“同济现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五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七年突破百项,名列全国医院前茅。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获得科研课题成果奖达511项次,其中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论文发表数位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统计显示,2008年-2017年,十年科技论文引用次数全国医疗机构列第二名。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迈向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近年来,同济医院连续12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医院”。2012年12月,同济医院亚洲首个通过德国KTQ质量认证。 一所百年老院,沉淀着物茂风华;一个新的世纪,激荡着意气风发。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百年同济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本院拥有 119个科室, 1353位医生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中国著名的高等医学学府,也是中国一流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行列。 医院学科综合实力强大,临床医学ESI排名处于国际顶尖行列(全球前1‰)。在教育部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排名A-,中西医结合医学均排名B+;现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二,等级A++。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和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12个专科前三、20个前五、30个前十。领军人才方面,有两院院士1人、CJ学者14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18人、高级职称1404人、研究生导师940人。 医疗方面,医疗院区占地577余亩,业务用房约58万平方米,直属2个医疗院区,编制床位4300张,有48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开展58个疑难多学科联合门诊、27个罕见病专科门诊、30个住院MDT;收治疑难复杂病种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组合系数(CMI)1.48,排名全国第三;全院微创手术占比超过20%,四级手术占比40.22%,每年四级手术总量位列全国第二;2021年门、急诊量775万人次,出院病人28.3万人次,手术19.6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80天;在成人活体肝脏移植、肺癌外科和微创治疗、心脏介入治疗、脑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胃肠微创手术、临床麻醉、功能磁共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教学方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院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构建了覆盖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于一体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生培养体系。医院于2000年在国内最早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已为全国377家医院培养1600余人,并免费为西藏培养580余名住院医师和护技药人员。全国首批八年制示范试点高校院系(2004)、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8)、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9)、临床医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2019-)。 科研方面,华西医院建立了32万余平米的独立的科研院区,现有包括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生物治疗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内的9个国家级和30个省部级创新研究平台,以及动物影像、色谱/质谱、显微图像、基因测序、流式细胞、电镜技术平台等一系列前沿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了全球唯一一条从原始靶点发现,到新药筛选、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及上市后评价的创新链、服务链,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中连续第8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连续12年名列全国第一。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全国医院第一、全球第14位。近五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近千项,年均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0亿元。牵头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政府科技奖240余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专利申请及授权方面,连续4年在中国医院知库排行榜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专利授权790项,包括新冠疫苗、国家麻醉一类新药、3D打印血管在内的新药和新材料,转让42项,转让金额超1亿元。 医院积极投身健康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聚焦民族贫困地区,“一地一策”推进精准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建立医疗和科技互为支撑的“多学科组团”援疆模式,建立克拉玛依“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新模式;首创由党委领导、农工民主党华西支部主导、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共同参与的“华西同心行动”,在云南镇雄县人民医院建立7个专家工作站,从无到有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或适宜技术93项;以“三级联动、辐射帮扶”方式构建“华西-援藏”的“健康维护网络”,帮扶西藏成办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近三年招收西藏委托培训住院医师531人;形成“华西-甘孜”模式,以肝包虫病为切入点,石渠县肝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6.421%,90%的患者能在当地得到治疗,基本实现肝包虫病治疗不出州;打造“华西-马边”模式,马边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病人外出就医率由40%下降至5%以下,群众满意度由56%提升至92%;建立艾滋病防治的“华西-昭觉”综合帮扶工作模式,艾滋病三项核心指标治疗覆盖率由39%上升到95%,抗病毒治疗成功率由71% 升至94%,母婴传播率由7.12%降至3.24%。 医院作为国家队,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始终冲锋在前。在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13年芦山地震、15年尼泊尔地震、17年九寨沟地震、19年宜宾地震、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以及历次援藏、援疆、援非、援朝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展现了国家队“中流砥柱”本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称号。我院于2018年也成功获批成为全球唯一一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通过的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在全球应急医疗领域展现中国实力与担当。 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
本院拥有 339个科室, 605位医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通过新华人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特色,集医教研和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近年来被授予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均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授予医院。院长徐卫国获得全国优秀院长称号。三年中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等级均为A等。学科齐全,具有特色目前医院学科齐全,开放床位数近2000张,47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建有心脏介入诊治部等8个医疗技术与服务平台,还设有WHO儿童生长发育合作中心、中国遗传医学中心新生儿筛查和遗传代谢病部、卫生部儿童结石病诊疗中心等。在学科整体发展基础上,医院根据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情况,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先后成立多个部市级研究机构、市级医学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机构,牵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结直肠癌诊治中心等七个专病诊治中心,新华临床医学院内设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营养系、儿科学系、耳鼻咽喉科学系四个医学教育学系。医院现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检验科、药学部 “临床药学”、心脏大血管外科、儿科“小儿呼吸专业”、耳鼻咽喉科、普外科、皮肤科、中医科),儿科、儿童保健学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和骨科分别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组成单位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医院在消化道肿瘤、脂肪性肝病、心脏瓣膜病、胸部大血管疾病、颅神经疾病、耳神经及侧颅底疾病诊治、眼内肿瘤、特异性皮炎和髋关节疾病等诊治,居国内先进水平,在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和微创搭桥手术、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复杂先心病手术和临床早期诊断、疑难复杂畸形疾病矫治、儿童微创外科、儿童血液肿瘤诊治、小儿脑肿瘤诊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治、遗传性皮肤病诊治、血管瘤诊治、儿童肥胖干预治疗和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干预,达国内一流水平。设施一流,设备精良医院占地面积109亩,总体建筑面积达19.2万平方米,设施一流的急诊大楼、门诊与内科大楼、外科大楼、妇儿楼、口腔与皮肤科楼和医技楼为病人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新建成的医疗保健大楼和科教大楼进一步为医教研和管理工作的腾飞提供了保证。信息引领,精细深入医院先后建设了整体运营管理系统HRP和面向临床的众多业务系统。HRP完成物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的应付子系统。并通过一体化管理平台,使医院各条主线的业务和资源集成,实现可跟踪、可监察、可视化。面向临床的众多业务系统如HIS,LIS,PACS,EMR,药品管理,综合预约系统,一站式付费系统等,以ESB平台为主的数据交换中心,有效实现跨系统的医院数据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先进技术构建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等一系列支持临床的信息工程。通过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促进了医院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医疗质量控制的精细化。内外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上海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3+1”工程的整体部署,全面负责崇明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派出阵容强大的专家组进驻新华医院(崇明),全部覆盖《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所要求学科专业,协助人才培养,开展适宜技术,医疗业务量迅速提升,学科建设跃上台阶,市局级以上课题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实现突破,成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试点医院。组建“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由新华医院作为龙头,实现崇明岛内24家公立医院的资源共享,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分工合作机制,提升医疗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管理运行、医保支付、居民就医模式等改革,为海岛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及上海市政府号召,积极做好援疆、援滇等对口支援工作。与本市及外地的市区县签约,支援周边 2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郊区、农村的医疗机构。交流合作,与时俱进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医院与其它国家的医疗机构共建合作项目,与国外逾20所大学和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普里茨克尔医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HENRI MONDOR医院等。在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支持下凝聚几代新华人的智慧与汗水,成功打造了一座现代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既为医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医院良好形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1277号
本院拥有 198个科室, 1102位医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始建于1866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管)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双一流”高校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中共中央总书记视频连线慰问,国务院总理亲临考察调研。 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医院前身是始创于1866年的“汉口仁济医院”,寓意“仁爱济世”。1928年,迁至现址联合办院,更名“汉口协和医院”(Union Hospital)。新中国成立后,医院收归国有,随着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为新组建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2000年,随同同济医科大学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院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服务国家战略。现由主院区、肿瘤中心、西院区和金银湖院区组成,编制床位6000张,设49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血液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10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形科、骨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等25个科室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级质控中心挂靠专科15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前十。综合绩效考核稳居A+行列。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单位。 名医荟萃,群贤集聚。医院现有职工77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15人,高级职称73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97人。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2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多人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之名医等称号。 医教协同,桃李芬芳。医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生导师204名,硕士生导师539名,具备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完整的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医院先后入选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住培示范基地;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二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大赛最高奖项等。 步入新时代,协和医院将继续秉承“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办院思想,肩负“弘扬人道,献身医学,服务人类”的崇高使命,发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协和精神,实施“五大战略”,落地“十大计划”,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东院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60号 ;西院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山东中路145号;南院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联航路2627号;北院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巨野路745
本院拥有 79个科室, 732位医生
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东院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于199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86875m2,建筑面积206859m2;西院位于黄浦区中央商务区内,毗邻外滩,占地7811 m2,建筑面积31959m2;南院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紧邻世博家园,于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68497 m2,建筑面积82590m2;北院位于巨野路灵山路,占地6667 m2,建筑面积17350m2,于2013年7月全面启用;肿瘤所位于斜土路,总建筑面积7523m2,由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十三个相关的研究课题组、辅助部门公共服务平台与《肿瘤》杂志编辑部组成,于2010年10月与仁济医院正式“院所合一”。 医院东、西、北三个院区目前总核定床位1400张,南院核定床位600张。截止2013年底,医院共有在编职工2511人(不含南院),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328名;博导57名、硕导148名,门急诊量342万人次,手术6.39万例,出院人数8.47万人,平均住院日为7.9日,医院设有50个临床医技科室: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风湿病科、老年病科、呼吸科、肾脏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肿瘤介入科、康复科、急诊科、核医学科、放射诊疗科、泌尿科、胃肠外科、胆胰外科、乳腺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科、肝脏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中医科、儿科、眼科、妇产科、妇科肿瘤科、生殖医学科、五官科、头颈外科、皮肤科、感染科、口腔科、营养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输血科、内科门诊、健康保健中心、变态反应科、重症医学科。 近年来,医院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专利逐年递增,包括国家级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其中2013年科研经费达1.48亿元。医院还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先后共有几百人次入围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包括973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德国等近十个国家的二十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关系。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建设东路1号
本院拥有 634个科室, 2503位医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正式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中国PTC突出贡献团队奖、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中,我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9位,科研排名全国第4位;全国医院自然指数综合排名全国第11位。 目前,医院有河医、东院区、北院区和南院区4个院区,实行一院多区差异化发展、同质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医院有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河南省基因医院,郑大一附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耳鼻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消化病医院、肾脏病医院13个院中院,总占地面积871亩,临床医技科室120个,病区279个。河医院区占地237亩,建筑面积35万M2,病区133个。东院区占地345亩,建筑面积78万M2,病区86个。北院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9万M2,病区17个。南院区占地面积189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M2,目前在用建筑面积35万M2,病区43个,拥有地下停车位3100个。 全院有在职职工143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330人,正高级职646人,副高级职称1308人,中级职称648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057人,硕士3443人。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18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青1人、千人/百人计划专家3人,中原学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省优秀专家28人,省级厅级学术带头人53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中原名医16人、中原基础领军人才2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6人、博士后人才1人。目前,医院有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委以上职务300余人。其中,中华医学会专业分会前任主委2人,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委1人,副主任委员7人,青年副主委8人,常委17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专业分会主委3人。其他国家级学术团体主委6人(含会长),副主委(含副会长、副理事长)24人;国际学会专业分会委员3人。河南医学会各专业分会主委58人,候任主委7人,副主委124人;其他省级学术团体主委(会长)48人(含名誉主委6人),候任主委3人,副主委(含副会长)47人。在国内外杂志担任编委以上职务的有300多人。 医院临床医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河南省优势学科,食管癌防治是河南省特色学科。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有河南省重点学科29个,河南省特色骨干专科2个;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个,河南省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5个,河南省医学中心7个,河南省质控中心16个。医院坚持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前沿,砥砺进取,开拓创新,以心、脑、肺、肝、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在我院得到应用,其中应用“等位基因映射识别MaReCS技术”精准阻断染色体平衡易位向子代传递健康婴儿在我院成功诞生,“基于配型的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手术”成功实施,填补国际空白。应用单细胞SNP微阵列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诞生,应用体外激活休眠卵泡及卵巢组织自体移植技术治疗卵巢早衰试管婴儿诞生,亨廷顿舞蹈症应用“核映射及SNP芯片”联合诊断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双芯试管宝宝”诞生,“韩新巍式血管可回收支架”的临床应用,同卵双生活体供肝肝移植手术、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内镜下胃成形术等填补国际国内空白。肾脏活检与肾脏病理6000余例,居国内医院第一位。具有肝、肾、肺、小肠、角膜、皮肤等移植能力,其中肝肺移植数量居国内医院前列,小儿肾移植例数连续五年居国内医院第一位。3D打印技术已在多个临床学科中成功实施。我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开展泌尿、妇科、肝胆、胃肠、胸外等各类手术,标志着河南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医院是河南省培养高级医疗卫生人才的临床基地,实行三个“院系合一”管理,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和口腔医学院与医院合一管理,承担着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预防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及医学影像系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医院是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是河南省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在院规培人员2000余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所有二级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834名,年培养硕士、博士7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年接收省内外进修人员2000余人。 医院科研平台日臻完善,有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分别是互联网医疗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3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7个,厅级重点实验室43个,校(院)内研究机构21个,省级、高校、市级、院内科技创新团队70个,院内跨学科博士创新团队30个,青年创新基金项目988个。近年来,医院科研立项和获奖总数稳居河南省卫生系统首位,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惠民专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其中,《肾脏病科普丛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河南省西医和科普领域“零”的突破。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四个院区”的互联互通、数据统一、标准统一。实现了全院级的HIS、LIS、PACS,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门诊“一卡通”就诊等,以无纸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居国内前列。设在我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省内覆盖全省18个市、25家省/市中心医院、170余家县医院、200余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省外直接联网100余家医疗机构,涵盖新疆、四川、山西、山东、贵州、云南、福建、辽宁、河北、青海等。中心还与美国、俄罗斯、赞比亚等国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联互通,开展常态化、规模化远程医疗业务。 医院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医疗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位居国内前列,有国际顶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PET/CT)2台、回旋加速器1台、高端螺旋CT 22台、核磁共振(MRI)2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3台、TOMO刀1台、直线加速器7台、模拟定位机2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5台、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23台、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0套等,以及海扶刀1台、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8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16台等。还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命支撑系统,ICU、CCU、NICU、RICU、PICU,CT复合手术室、磁共振复合手术室、DSA复合手术室和骨髓移植中心设备均属国内领先。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强国内、国际间交流,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挪威、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技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协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近一个世纪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代又一代人秉承着“厚德、博学、精业、创新”的院训,执著追求,努力拼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后,这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院必将为河南省卫生事业的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
本院拥有 215个科室, 1位医生
上海长海医院位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创建于1949年7月,始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1951年7月改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58年9月建制为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医疗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劲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 医院占地2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医院下辖一个中医系、57个科室,展开床位2100张,1993年医院首批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9年荣膺“全国百佳医院”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单位”,全军“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创先争优全军试点单位”,连续17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在上海市医疗行业“万人问卷调查”中连续6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医院医疗服务特色鲜明,是目前上海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拥有一流水平的门急诊大楼,全球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综合技术最先进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沪上首台640层动态容积CT、新型PET/CT分子影像设备和立体定向、射波刀、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孙氏输尿管镜”、定位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赢得世界喝彩,服务百万患者。2015年,加入申康体系第一年,医院33个单病种优势跃居上海市各大医院之首位,主要医疗指标位居上海市前列。2016年医院门诊298.5万余人次,急诊47.7万余人次,出院病人9.7万余人次,手术5.9万余例次,医院病种综合绩效继续保持上海市第一。 医院学科人才积淀丰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专家教授300余名,一级教授4名,二级教授2名,三级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90名,硕士生导师130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 3名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2名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拥有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15个全军医学专科研究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临床技能考试基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专科培训基地。前列腺、胰腺和烧创伤疾病诊治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医院全面接轨上海现代化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全院推行人性化服务跟进、闭环式服务测评、多学科联合救治、全流程质量监控的新型诊疗服务模式,烧伤外科、胸心外科、前列腺疾病和复杂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消化系及胰腺疾病诊治、心脑大血管疾病内外科诊治、血液病干细胞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等方面,临床综合实力位居上海市各大医院前列。脑卒中基地获批上海市唯一“全国高级卒中中心”。长海护理团队以其特色优势和国际化水平,在全国全军享有盛誉。 2011年—2015年,医院共获得“973计划”、“863计划”、全军科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82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成果20项、何梁何利科技与进步奖3项;发表SCI论文1993篇,总影响因子5964.84分。创办了《外科年鉴》、《中华胰腺病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药学服务与研究》、《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Gastroenterology》、《亚洲泌尿外科》六本学术期刊杂志。 医院始终“救死扶伤,服务军民”的优良传统,先后组织100多支医疗深入西藏、新疆、宁夏、四川等边远艰苦地区送医送药,在上海世博安保、上合峰会、亚信峰会、城市地铁核化生反恐演习等重大活动,以及“11.15”特大火灾、“6·22”枪击案、“6·24”化学爆炸、“8·31”液氨泄露、“8.2”昆山工厂爆炸等突发事故救援中,展示了过硬的卫勤保障能力和创伤救治能力。 21世纪的长海,秉承接轨国际、同步世界的理念,加速国际化建设进程,与美国威克森林大学、斯坦福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加坡中央医学院等20多个国家的知名医疗机构建立高水平合作关系;医院举办的世界胃肠病大会、国际泌尿外科学术大会、腔内血管学大会、东方脑血管大会、东方呼吸病论坛、世界华人消化内科大会、国际肛肠周等都成为本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彰显了国内军内“大院、名院、强院”的实力和形象。 岁月芳华,沧海长歌。长海医院将始终秉承“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直取巅峰”的大师精神和“各类人员齐聚长海,平等共创美好明天”办院理念,励精图治,奋勇登峰,追求卓越,朝着建设“军事特色鲜明国际化创新型医院”的目标而昂扬奋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中国湖南长沙市湘雅路87号
本院拥有 215个科室, 1256位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始建于1906年,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楚汉名城长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大学的附属医院,是我国重要的临床诊疗、医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卓越的科教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 百年湘雅,缘起耶鲁 二十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校友成立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开启来华兴医办学的重要篇章。1906年,美国医学博士爱德华•胡美(Edward H.Hume,1876-1957)受雅礼协会委派来到中国,在长沙西牌楼创建了雅礼医院(Yale Hospital)。1914年,湖南省政府委托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Hsiangya Hospital),湘即湖南简称,雅即Yale之音译。 兴医强国,激流勇进 建院伊始,湘雅医院即将欧美医学最高标准融入办医理念,从长沙西牌楼一幢旧房起步,筚路蓝缕、精勤进取,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综合医院,培养造就了有“协和泰斗、湘雅轩辕”之称的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张孝骞,享誉世界的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中美交流使者李振翩等多位现代医学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湘雅医院矢志不渝护卫人民健康,坚持不懈攻克疑难重症,屡次创造国内第一:首次采用中药治疗姜片虫感染,首次采用针刺活检法确诊支气管癌,首次开展同种异体异位部分肝移植,首次开展体外循环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首次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首次内镜下椎管内硬膜下神经鞘瘤切除术,首次克隆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首次保留变性真皮与大张自体皮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术,首次左心转流下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首次确诊并救治罕见基因突变导致的原发性脑叶酸缺乏症,首次应用MR技术辅助完成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首次IMIE智能视觉植入术,首次手术机器人辅助肺肿瘤切除术,首次采用γ珠蛋白重激活技术治疗β0/β0重型地贫患者,首次综合运用两种精准组学技术助力单基因病患者受孕,首次采用双路径胰岛细胞移植同步联合肾移植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肾衰患者,首次血管化胃网膜淋巴结组织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等,有力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在神经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黑色素瘤、骨关节炎、显微外科等方面研究与诊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百余年来,湘雅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精湛的医术书写了我国西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进入新时代,湘雅医院遵循“公勇勤慎、诚爱谦廉”院训,秉承“求真求确、必邃必专”院风,牢记“为医学立言、为健康立功、为生命立德”使命,践行“至善至新、至严至合”价值观,矢志“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愿景,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6名,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承担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任务。 医院拥有雄厚的临床诊疗能力。编制床位3500张,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2021年门急诊347.3万人次,出院16万人次,手术10.2万台次。开设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和亚专科111个,病区77个,护理单元102个。建有委省共建综合类以及神经、骨科、呼吸、老年医学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皮肤科、骨科、呼吸内科、老年病学等专科的诊疗水平和科技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 医院拥有一流的医学人才队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90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97人,医师中有博士学位人员达82%。现有博士生导师160名,硕士生导师419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4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6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名。 医院拥有卓越的医学教育实力。具备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教育、住培和专培毕业后医学教育、进修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完整教学体系,首批入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首批成员,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现有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近五年,主编人卫版、高教版等国家级统编教材15部。荣获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学组一等奖。常年承担国家西部卫生人才培训任务。 医院拥有领先的科技创新水平。世界研究型医院国内第4位、全球第73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十强。现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学代谢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内镜微创技术装备与标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57个,主办中文学术期刊8本,英文学术期刊2本。 坚持公益,彰显本色 湘雅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率先构建“合作办院、协作指导、远程指导、专科联盟、航空医疗联盟、区域医联体”六位一体的医联体“湘雅模式”,率先在国内开办皮肤病互联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不断提高,引领区域医疗水平提升的能力日益增强。 胸怀博爱奉献情怀、心系人民健康福祉,在扶贫攻坚、对口帮扶、支边援外、应急抢险、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等方面体现湘雅人的责任与担当,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组建17支国家医疗队赴山西吕梁、吉林延边、贵州毕节、云南迪庆、广西河池等地开展国家巡回医疗、“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等活动;牵头组建两批医疗队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实现“零感染,全治愈”目标,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率先建成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依托“医教研防”融合模式,打造卫生应急示范标杆医院。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立足湘鄂两大“主战场”,坚守重症患者救治、医院感染控制和日常医疗保障等三大“主阵地”,选派142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取得了“零感染”“打胜仗”的优秀成绩,受邀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前行,铸就一流 激越华章已百载,医海求真再扬帆。湘雅医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加速度、跨越式、内涵型、高质量发展主基调,大力实施“12368”发展战略,积极推进“3354”高质量发展模式,深入践行新时期湘雅文化价值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提升医院服务品质、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奋力建成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医院,力争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2年6月)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大院
本院拥有 204个科室, 1055位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以“精诚”文化引领,不断深化“以民为本、厚德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将“精于术、诚于品”作为每位员工的职业追求,聚力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努力建设百姓满意医院。医院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5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 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528号
本院拥有 75个科室, 386位医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一所沪上的百年老院,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位列上海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全国示范中医院。医院拥有东西二部,核定床位1200张,开放床位1320张。西部位于黄浦区普安路185号,毗邻淮海公园,占地28亩。东部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张衡路528号,投资6亿元,占地160亩,是融现代建筑与传统特色为一体的园林式医院。成立于2001年的曙光医院集团目前已有10余个成员单位。 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医院中医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医院现拥有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学科3个: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临床药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肝病科、骨伤科。国家“十二·五” 重点专科11个:肾病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肛肠科、肺病科、妇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中医急诊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基地,制剂室是全国中药制剂和剂改基地。医院开设的70余个专病专科各具特色,独树一帜,享誉全国。近年来,医院坚持加强中医内涵建设,相继成立了“名医诊疗中心”、“传统诊疗中心”、 “治未病中心”、“石氏伤科”、“柏氏肛肠科”、“蔡氏书屋”等科室。医院为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建立了5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2个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医院拥有多个重症监护室,医疗设施先进,内外科室齐全,已具备了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成为上海市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六个重点单位之一、浦东地区三个急救中心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院质量监测中心和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也设在院内。2010年医院成为上海世博会定点医院之一,承担了世博会C片区医疗站点的医疗保障任务。医院现有职工总数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02名,博士生导师4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名,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人员33名,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100余名。现拥有国家级、省级名中医15名、27名曙光名中医、26名曙光高级中医师,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方面,形成了“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曙光特色。作为全国中医院校中最先成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临床基地,曙光临床医学院现有教研室17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7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每年承担800人次以上的各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医院以“大医德泽 生命曙光”为核心理念,在全国首创“伦理查房”, 开通全国首条免费中医健康热线,锻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曙光文化。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建设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的战略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