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汉中路155号
本院拥有 262个科室, 702位医生
钟山毓秀,虎踞龙盘,古都金陵,新街口畔的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如今走过了光辉的甲子之年。1954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座汇集了江淮名医、御医后代和孟河、吴门医派传人的新中国中医摇篮诞生了。著名中医药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橘泉为首任院长,时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为院长颁发聘书,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江苏省中医院”院名。 60多年栉风沐雨,60年多年辉煌历程。医院始终坚持以中医为本,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诊疗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门诊量达到508万人次,连续17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国重点专科、学科基础雄厚,名医辈出,拥有5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并有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名,国家级名老中医25名,江苏首届十大国医名师6名,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60名,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9名,医院名医171名。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持续保持全国中医系统的领先地位,成为享誉全国、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 医院开设病区58个,病床2500张。现有职工3000多名,其中医技人员占87.5%。有博士227名、硕士687人,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189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省“333工程”重点人才62名,省卫计委“科教兴卫”工程重点人才2人,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3人,中医临床医学中心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90人次,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3名,国家级师承结业人员67名。3位海外特聘专家,均成功获评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全院高级职称553人,中级职称723人。 医院始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拥有临床及医技科室45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儿科、 急诊科、 脾胃病科、耳鼻喉科、 肾科、护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肾科、脾胃病科、心血管科、急诊科、耳鼻喉科、妇科、普外科、眼科、肿瘤科、护理学、风湿病科、针灸康复科、重症医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儿科),国家中医重点学科12个(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肝胆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肿瘤学、中医心病学、中医皮肤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省级示范专科5个(肾科、眼科、儿科、心血管科、针灸康复科),省级重点专科20个(脾胃病科、普外科、妇科、眼科、心血管科、针灸康复科、肿瘤科、风湿病科、血液科、呼吸科、脑病中心、推拿科、肛肠科、泌尿外科、男科、皮肤科、老年医学科、乳腺病科、骨伤科、内分泌科)。2016年成为省级“胸痛中心”、“卒中救治中心”建设单位。开设专病门诊44个,常年生产20多个剂型140多种院内制剂,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确著,深受患者青睐。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附属医院、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医院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方针,传承创新名老中医学术优势。拥有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室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9个,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8个,首批国家中医师承博士后指导老师4名。国家级师承人员67名,省级52名。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医类国家“5+3”、9年制教学改革基地。重视对外交流,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30多个国家开展学术合作;设有教研室16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9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每年承担2800人次以上的各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医院始终坚持以创建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开展临床研究。2013年被省政府批复为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作为全国首批“一体化诊疗平台建设单位”,7个平台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目前,医院有国家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制剂实验室、临床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设有国家药品临床基地及国家科技部“中药GCP中心”,国内首批、中医系统首家通过认证医院伦理委员会;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中心、江苏省首个中西结合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华东地区结石病防治基地。2013年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夏桂成教授“中医女性生殖节律创新理论及临床应用”获得建国以来江苏省唯一中医类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高血压育阴潜阳”重点研究室通过国家级论证,成为江苏省首个以高血压为中医重点研究方向的国家级研究室。2016年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美国人类受试者保护体系认证协会(AAHRPP)全认证,成为全球首家通过该认证的中医院,标志着我院伦理审查规范化、国际化建设取得新突破。2014年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医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科技厅),2016年妇科、生殖医学科联合成功申报省卫计委“中医妇科临床医学中心”并获得立项和资助,这是医院“科教强卫工程”零的突破。2017年肾科获“科教强卫工程”省校共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立项。 拥有12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的培训、进修、继续教育基地。 医院不仅重视发挥中医传统优势,同时注重运用现代医学的成果,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患者的需要。拥有包括磁共振、全身螺旋CT、直线加速器、全激光飞秒、高端体外碎石机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7亿元。医疗设施先进,内外科室齐全,具备了较强的中西医综合诊治能力。 面对新的起点和新的机遇,医院将继续秉承“仁人爱院”的价值理念,以建设智慧医院、平安医院、和谐医院、生态医院、幸福医院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推进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发展战略,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努力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性中医院而不懈努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1095号
本院拥有 232个科室, 792位医生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经过1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其中,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丁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特聘29名院士为同济医院兼职教授,255名教授曾获得博士导师资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4名。 医院现有主院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设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0个(全国第二),妇产科被评选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复科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研究和培训中心。服务病人数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服务病人数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百年探索、勇攀高峰,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业内誉称为“同济现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五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七年突破百项,名列全国医院前茅。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获得科研课题成果奖达511项次,其中1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论文发表数位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统计显示,2008年-2017年,十年科技论文引用次数全国医疗机构列第二名。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迈向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近年来,同济医院连续12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医院”。2012年12月,同济医院亚洲首个通过德国KTQ质量认证。 一所百年老院,沉淀着物茂风华;一个新的世纪,激荡着意气风发。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百年同济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总院: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分院: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3号
本院拥有 116个科室, 830位医生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693张(实际开放1800余张),全院职工3544人,其中医师958余人(正副教授及各类高级科技人员45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陈赛娟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其中王振义院士荣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医院共设有4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神经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8个(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检验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儿内科消化专业、肾脏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皮肤科、普通外科、烧伤科、中医科),上海市重点学科“重中之重”1个,上海市优势学科2个,上海市特色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及卫生局重点学科6个。医院还设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微创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血液病),市级研究所6个(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烧伤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此外,还建立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分泌代谢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20世纪50年代,瑞金医院因成功救治严重烧伤面积达89.3%钢铁工人邱财康,打破了当时国际上“烧伤总面积超过80%无法治愈”的定论而蜚声国内外;1957年医院确诊国内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和肝脏的移植手术;90年代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瑞金医院以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为动力,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高精尖诊疗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关节镜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等。并充分利用医院综合医疗优势,实行多学科或跨学科联合会诊制,使医疗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医院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尤其在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高血压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皮肤科、中医伤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微创外科、烧伤科、心血管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和生殖医学等学科方面颇具特色。瑞金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瑞金临床医学院现设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两个专业,38个教研室(组),承担临床医学5年制、8年一贯制、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接受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教学任务,是上海市教委授牌的留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瑞金医院也是上海市最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住院医师约250人。同时,瑞金医院外科培训基地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外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作为公立医院,瑞金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医改精神。20世纪90年代末,医院率先与部分医疗机构实行资产重组或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上海瑞金医院集团,使以瑞金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逐步形成。多年来,医院与集团下属的医院分部、卢湾分院、闵行医院、远洋医院和台州中心医院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5+3+1”项目的规划要求,在嘉定新城建成瑞金医院北院,将优质医疗辐射到更广区域;2012年,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对于纵向整合医疗资源,逐步引导病人分层、有序就医做出了积极探索。医院秉持“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精神,全面倡导“以优质的医疗使病人放心、以一流的服务使病人称心、以优美的环境使病人舒心”的服务理念。近年来,医院积极推行数字化医疗流程管理,大力推广专病门诊、预约门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日间病房等便民惠民措施,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手段,努力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速度,控制药占比,控制院内感染和提高医疗安全。医院还始终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门诊“专家周周讲”吸引了大量病患及市民前来听讲,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已成为覆盖长三角地区的高血压教育培训基地。此外控烟、糖尿病中心、烧伤的防治与急救、血液病肾脏病健康教育、乳腺病资源中心等都已经广泛开展,医务人员通过义诊、网络教育、上媒体讲座、下社区宣教等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大大提高市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传承百年历史,力争再创辉煌。瑞金医院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在医、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好医院的首要任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南湖院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滑翔院区: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39号
本院拥有 108个科室, 901位医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数字化大学附属医院。目前,医院共有三个院区和一个教育研发基地。医院南湖院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滑翔院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沈北院区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大道,总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盛京医院医药研究教育发展基地位于辽宁省本溪市高新区“中国药都”,总占地面积62.58万平方米。2014年,“盛京医院 SHENGJING HOSPITAL”成功申请为“中国驰名商标”,盛京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中国驰名 医院前身是1883年苏格兰教会在沈阳兴建的盛京(施)医院,是东北第一家西医院。1912年,成立了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奉天医科大学,时为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1949年,医院正式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仁爱济世的教会精神融入红医文化,医院从此开始了崭新的里程。1969年,为响应毛泽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整体迁往朝阳地区;1983年,医院全部迁回沈阳,2002年,医院全面接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立滑翔院区;2003年建院120周年之际,恢复“盛京医院”名称。 司督阁(1855-1936)英国籍苏格兰人,盛京(施)医院创始人。1881年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的医学传教商标的综合性医院。 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诊治设备7000余台(套),包括中国首台正式安装使用的GE SIGNA PET/MR、亚太地区首台GE Discovery PET/CT Elite、中国大陆地区首台256层和640层螺旋CT,以及3.0T磁共振、CT、伽玛刀、医用直线加速器、平板DSA、3D-4D彩超、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系统VisuMax、大型生化免疫整合系统、自动采血流水线系统、超高清腹腔镜和共聚焦电子内镜等。 医院员工共691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63人,含聘任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526人;博士生导师145人,硕士生导师320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国家、省级正副主委和常委以上学术任职1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8人。 医院设有一级诊疗科目29个、二级诊疗科目82个,医疗、医技科室(病房)187个,运行床位6500余张,年门急诊量441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数23.6万余人次,年手术量13.2万余例,患者平均住院日9.6天。 医院素以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齐全完善的学科特色闻名于国内外,承担着区域重症患者的会诊、急救及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的培训等多重任务,现有198项国际水平医疗技术,515项国内领先医疗技术,382项区域领先医疗技术。 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具有雄厚实力,重症监护病房(ICU)、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和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床位共计416张;新生儿急救中心全国著名。 截至目前,医院共有1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是:急诊医学科、普通外科、感染病科、妇科、产科、新生儿专业、儿科重症、小儿呼吸专业、小儿消化专业、小儿外科、中西医结合脾胃病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临床药学、临床护理、重点实验室。 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基础上,医院还有3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分别是: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病学、神经内科、骨科、神经外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眼科、老年病、康复医学、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科、肿瘤放射治疗、肝脏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超声诊断科、皮肤科、儿科、牙周病科和精神科。 2017年,医院新增14个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 ,目前共有25个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分别是:妇产、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肾病、消化、肝病、麻醉、皮肤、小儿呼吸、小儿肾病、血液内科、免疫、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口腔、肿瘤、医学影像(放射诊断,介入放射,核医学)、中西医结合(消化)、小儿神经病、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普通外科、眼科;医院也是第二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之一,大大增强了临床研究能力。 辽宁省医院管理研究与培训中心、辽宁省护理人员培训中心、辽宁省涉外医疗服务中心、辽宁省影像医学中心、辽宁省康复医学中心、辽宁省母胎医学中心、辽宁省肝病研究治疗中心、辽宁省血液病医疗中心、辽宁省运动医学医疗中心、辽宁省盆底疾病诊治中心、辽宁省中毒诊治中心、辽宁省内镜诊治中心、辽宁省传染病医学中心、辽宁省医疗会诊中心、辽宁省妇科内镜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辽宁省妇科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辽宁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心、辽宁省周围血管病及肿瘤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辽宁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辽宁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辽宁省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辽宁省产科专业质控中心、辽宁省感染性疾病专业质控中心、辽宁省脑损伤疾病质控中心、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培训基地等近30个省级医疗诊治、质量控制和培训中心设在医院,为推动辽宁省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相关专业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内镜诊治中心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内镜超声(EUS)辅助下经内镜纵膈、腹腔淋巴结局灶病变切除及活检技术,EUS引导下胰腺癌组织间放化疗,经消化道胆管引流治疗疑难梗阻性黄疸,胆囊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多项国际领先水平技术。 普通外科500张床,12个病房,按专科设置,肝胆胰手术为传统优势技术。通过腹腔镜能熟练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右半肝切除、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和胃肠癌根治术等复杂外科手术。经脐部单孔腹腔镜累计完成半肝切除术、胆肠吻合术、切脾断流术等2500多例,微创外科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术(UKA),将骨科、微创外科、运动创伤学科的技术相结合,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胸外科经单孔腔镜肺癌根治术,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等微创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神经外科开展支架取栓技术,并联合六科室建立了省内完整的绿色通道,成为救治缺血性脑卒中的重大科技进展。 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科的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如腹腔镜下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全盆底重建术、保留自主神经的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宫腔镜和腹腔镜等综合应用早期诊断和治疗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技术等。 产科以母胎医学为载体,向全国推广了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和采用卡孕栓不同途径给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成果;采用有创呼吸、循环监测技术和血滤技术等进行围产急救;探索胎儿医学研究,开展孕早期NT测量、孕中期血清学筛查、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绒毛、羊水、脐血穿刺)、孕中期系统性超声筛查及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细胞遗传学及部分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FISH等)等;胎儿异常的MRI产前诊断水平居国外先进水平; 儿科实力国内先进,其中,儿科重症(PICU)、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救治、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和小儿血液净化技术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小儿外科整体医疗水平一直高居国内前列,其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外科治疗、功能重建与康复达国内领先;新生儿微创外科技术如胸腔镜治疗先天性食道闭锁为国内先进水平。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感染科在HBV感染母婴阻断及多学科合作(MDT)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技术达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人工肝与血液净化技术的联合应用成功救治肝衰竭、重症感染和脓毒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急诊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辽宁省中毒诊治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的气相和液相质谱仪进行毒物的检测,其中,百草枯中毒检测、临床分级和综合治疗方案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重症医学科(ICU)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在肝纤维化的无创性分期诊断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整合磁共振及超声等多项新技术,创立肝纤维化无创性“三阶段”诊断标准,突破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随访难题,共获“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基金支持,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医院拥有临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三级学科共3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二、三级学科共47个,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博士后人员。 医院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医院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接待来院讲学交流的专家百余人次,并实施“盛京未来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 医院还编辑出版了《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现代医院管理》等国家级刊物。 医院承担着30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1300余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五年制、留学生班等2000余名学生的临床理论课、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 医院持续增加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推进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和网络考试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标志着医院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医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两门(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放射诊断学、妇产科学),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薛辛东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二版)),省级精品课八门(妇产科学、放射诊断学、儿科学、诊断学、传染病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中医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五门(妇产科学、放射诊断学、中医学、诊断学、儿科学),省级视频公开课一门(营养、健康与文化),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三个(放射诊断学、妇产科“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教学团队、小儿内科学 ),省级专业带头人一名(郭启勇教授)、省级教学名师三名(郭启勇教授、刘彩霞教授、薛辛东教授 )。临床技能中心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学基地建设项目。目前,我院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资助金额超过200万。医院应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电子学档为依托,构建学习社区新模式,全面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2017年,由医院培训的大学生选手荣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一等奖,检验科讲师岳丹荣获第七届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医院在2016-2017年度中国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总结及表彰大会上荣获“教学突出贡献集体奖”。 因为浇注着梦想和汗水,盛京医院已经在这座古老的王城里矗立了百多年头。一百三十年来,盛京人一直坚守着最基本的信念——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驱除病患,为人类的健康虚心探索;我们一直秉承着“救死扶伤”和“为生民立命”的器识与宏愿,基于此,医者父母的美誉才会无愧于心,我们前行的脚步才能如此铿锵有力、我们的足迹才能如此坚定而清晰。 当门急诊病房楼双子座成为医院闪亮的新地标,当医院一次次的荣膺嘉誉,我们深知,如今的高度来自先人的积淀,未来的坐标需要此刻去改写。投身医改新规良策,勇攀医疗创新高峰, 我们的梦想永不褪色,我们的目光依旧满怀希望,希望生命蓬勃,希望生活平安。 我们惟愿凭这绵薄之力承载这希望,超越这梦想,砥砺前行,走入下一个百年辉煌。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上海市黄浦区普安路185号
本院拥有 47个科室, 355位医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沪上一所百年老院,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省部共建研究型中医院,位列上海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文明单位。1984—2018年十八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多次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和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中医医院。2010年以来,医院7次获得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院长绩效考核A级。 医院拥有东西二院,核定床位1200张,开放床位1320张。医院2018年各项业务指标、效率指标均位列全市三甲综合性医院前列。 医院中医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现拥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3个: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临床药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中管局重点专科14个。中医急诊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基地,制剂室是全国中药制剂和剂改基地,神经内科是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基地。 医院开设的专病专科各具特色,独树一帜,享誉全国。近年来,医院坚持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建立了2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9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2个上海市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医院拥有多个重症监护室,医疗设施先进,内外妇儿科室设置齐全,2012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中心,2014年恢复产科,已具备了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成为上海市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六个重点单位之一、浦东地区三个急救中心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和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也设在院内。 医院目前配备了3.0T核磁共振仪、128排双源螺旋CT、SPECT/CT、PET/CT、全数字X光摄片机、全数字乳腺钼靶成像系统、骨关节成像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O臂机、高清电子胃肠镜、高清腹腔镜手术系统、钬激光手术系统、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手术导航系统、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四杆联动液相质谱联用仪、高内涵药物筛选系统、基因芯片扫描仪、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模块式生化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在药学部门配置了全自动发药机、全自动包药机等先进设备。 医院现有职工总数205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4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5名,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70人次,担任全国和上海市专业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以上的专家100余名。现拥有全国名中医2名,上海市名中医20名、47名曙光名中医、50名曙光高级中医师,在充分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方面,形成了“名中医挂帅、高级中医师当家”的曙光特色。 医院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现有校级研究所5个、院级研究所9个,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成立了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肝肾病证省部共建实验室。具备国际标准的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完成了中国首例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的临床实验项目。每年获立项的科研经费约1.5亿元左右。2018年获得“上海市专利示范单位”称号。 作为全国中医院校中最先成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临床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曙光临床医学院现有教研室18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7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生导师48名,硕士生导师189名。每年承担1000人次以上的各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各教研室主编的“十三五”国家级统编教材18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与“十二五”同期相比增幅翻一番。 2008年曙光医院被批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随后,医院又接连承担了ISO TC/249秘书工作以及WHO ICD 11工作。2015年,由曙光医院和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市大学医院共同建设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揭牌,同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捷克总理索博特卡共同见证曙光医院和捷方签署《中国传统医药在捷克发展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全面推动该中心项目在捷克的发展。曙光医院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东欧国家中医药工作协作组首批成员单位。 曙光医院以“大医德泽 生命曙光”为核心理念,在全国首创“伦理查房”,锻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曙光文化。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建设亚洲中医临床医、教、研中心,打造亚洲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研究型中医院的战略目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7号
本院拥有 273个科室, 1392位医生
拥有114年历史的河南省人民医院——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根植中原大地,秉承“仁爱、博学、严谨、卓越”医院精神,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担当人民医院社会责任。在深化现代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中,铸造了“人民医院服务人民、百年省医健康福音”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 ——历史文化悠久。医院前身是中华基督教内地会1904年创办的开封“福音医院”,1950年更名为“河南省人民医院”,1955年随省政府迁址郑州,1993年获批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增名“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被确定为“部省共建”医院,2016年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河南大学医学院,2017年一次跨越55个位次,跻身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100强。 ——学科实力突出。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且全部通过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总结评估;有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含培育)24个,2016年度复旦大学专科排行榜全国提名5个、华中地区提名21个,河南省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14个,2017年第一批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是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单位。 ——科研平台一流。有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厅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创新团队10个,市级创新团队3个,院士工作站9个。国家级培训中心17个,省级质控、诊疗与研究中心42个。 ——人才梯队完整。拥有高级职称专家1021人,博士420人,硕士1795人。有特聘院士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省管专家58人。国家级学术团体常委以上112人,省医学会、协会副主委以上207人。 ——业务技术领先。成功开展全省首例肺移植手术,全省首例镜面人双肺移植,手术量全国第四;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实施“ALPPS”手术切除巨大肝癌,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实施全国首例颅内复杂脑动脉瘤的Pipeline血流导向治疗技术,手术直播首秀国际舞台;介入脑血管科24小时全天候双DSA随时抢救2个以上急诊脑卒中患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近年来,医院围绕“人才、学科、互联智慧健康服务”工作主线,坚持“多区多院规模适度、重点学科特色突出、内涵发展文化引领、互联智慧健康服务”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以多区多院为实体、以互联智慧健康服务为全域功能的医疗健康服务系统。在学科实力、科技创新、服务形象、品牌声誉等多个方面都迈上新的高度,实现了新突破。多区多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历经5年推动、2年9个月的辛勤筹建,顺利开诊投用;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南分院挂牌运营;河南省人民医院平原医院奠基开工;省直一院、二院一体化整体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生殖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发展态势良好。运营管理更加高效。打破传统管理架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省内率先成立运营管理部、患者体验服务部等,管理效能充分释放。站位学科前沿,调整学科结构,推动学科专业细化,学科实力明显增强;移动卒中车、“慧思考”、Mazor等一批智能高端设备落户投用;先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HIMSS(住院)六级测评、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落实医改硕果盈枝。互联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形成特色品牌,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高度肯定;常态化、全覆盖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受到央视新闻联播关注报道;推行预住院、日间医疗服务等一系列控费用、惠民生的医改举措,广受社会赞誉;构建以“尊重、慈爱、关怀、共情”为核心价值的改善患者体验服务体系,“我是省医人,我愿为您服务”深入人心,融入行动。以“七个省医”建设为抓手,注重文化传承,孕育发展文脉,塑造文化品牌;抓文明创建、促共建共享,软实力成为硬品牌。 医院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连续两届荣获改善医疗服务十大亮点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被评为全国最佳雇主医院、人文爱心医院,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众星成城奖等,品牌传播位居全国前三,同比上升21个位次;香港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行位列第74位,信息互联HIC100强第22位。满意度调查显示,2017年门诊患者满意度99.76%,医务人员回应性满意度超过98%,位列全国第一,为引领全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原大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
本院拥有 210个科室, 2038位医生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核心基地。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两次排名第一,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二年名列榜首。 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一百年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在总结近百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提炼出了“学术、品质、人文”的百年协和内涵;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目前,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职职工4000余名、两院院士3人、临床和医技科室6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2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0年手术量36697人次、年出院病人7万余人次。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机关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欠发达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 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的协和人在迈向百年的新征程中,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白塔寺院区: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3号
本院拥有 158个科室, 942位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家综合性西医医院,最初命名为“北京中央医院”,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首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进步的见证。医院成功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和中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设备,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管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院目前正在运行2个院区,筹建2个院区。白塔寺院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和西直门院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48张。建设中的通州院区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北院区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医院现有在岗职工4204人,开放床位1720张,设有48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28个行政职能处室。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三大学科集群比肩并行,拥有1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8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北京大学研究所,6个北京大学研究中心和2个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中心。同时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国家级特色专业示范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17年医院重症医学专业中标“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项目。医院人才辈出,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863计划青年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4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57人。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大学统战工作先进党委”等荣誉表彰。近年来医院将努力推进“一二三工程”作为今后五年医院发展总体思路,即“一个中心”以医院全面发展为中心,抓住基本医疗质量和创新医疗技术“两个基本点”,实施人才、学科、空间“三大战略”,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 年门急诊就诊患者268.72万人次,出院病人总数81893人次,全年手术量62015台。医院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关节置换、恶性肿瘤、骨与关节损伤及脊柱功能重建、胸部微创手术、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学科领域的诊断治疗均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医院以提升基本医疗质量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机制政策倾斜等鼓励创新技术转化,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努力推进医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医院在多个学科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学科群平台,充分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带动多学科共同提升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打造创伤救治中心学科群、成立睡眠中心,通过MDT带动学科发展;成立眼视光中心,为学科综合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增加多学科联合门诊,通过学科合作、共克疑难。北京方案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我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创建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牵头开展“安全中国、百县工程”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让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模式惠及基层百姓。教学医院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近千名医学生、博士生、硕士生在此临床学习。医院紧密围绕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同时,每年还承担着近1500名各级各类进修医生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学员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全面总结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经验,确定“1个重点6个方面”的特色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即“以优秀的教师团队为重点,坚持做好八年制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培养、进修医师培养、本院职工继续教育、护理教学6个方面的工作”。目前拥有18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1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科研医院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着眼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强化创新导向,梳理和优化一系列科研政策,打破壁垒,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研究团队,从医院发展整体的体制机制上推进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不断向临床应用转化让科研植根临床服务患者。医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平均每年负责、参加科研项目经费亿元左右,曾获得(含参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设奖的科研成果奖共百余项。逐步搭建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平台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服务。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综合排名第8,在北京地区排名第3,10个学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护理学、眼科、骨外科、胸外科、肿瘤学、皮肤科、急诊医学、内分泌科)位列前20名。管理医院配合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应对医改带来的挑战,积极调整和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经济管理,逐步实现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高值耗材管理,建设节约型医院的理念。设立“111”学科人才规划基金,即五年资助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培训,每年资助100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出国学习,推动10个学科从人才梯队、技术创新等得到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搭建学科梯队、建设优秀科研团队、发展中青年骨干力量、发现与培养管理人才以及实现护理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医院发挥资源优势,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不断健全双向转诊制度,以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构建形式多样、资源共享的医疗诊治格局。与北京市8家医疗机构建立区域医联体,与20余家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专科医联体,与34家外省市医疗机构共建异地医联体。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已完成近2000人次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社会责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医院扎实推进援疆、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等工作,先后向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西双版纳多家基层单位选派优秀管理和临床专业人才,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扶。作为全国三家承担西部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医院之一,连续8年先后接收了来自贵州、重庆、西藏等十余个西部省、市、自治区共计618名学员来院学习。2016年7月作为全国两家医院代表之一,我院在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救援、非洲“光明行”、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并率先将医务志愿服务呈常态化,融入到医院的常规医疗服务中,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医务社工专业服务领域开展了儿童血液“髓爱童行”、产科“喂爱工程”和乳腺中心“乳此绽放”三项品牌服务。2017年6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公室指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医学中心发起“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形成科学规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带动全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从1918年到2018年,从北京中央医院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岁月的年轮承载着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历经世纪雨雪峥嵘,情系万千民众健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名字始终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医院全院职工秉承“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的院训精神,强化医院内涵建设、落实医院发展战略,肩负起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才、学科、空间”三轮驱动,以百年华诞为新起点,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始终以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推动医院全面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建设东路1号
本院拥有 634个科室, 2503位医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河南中山大学医科。1930年医科改为医学院。1931建立省立河南大学附设医院。1942年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附属医院。1952年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医院正式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省部共建医院。2017年临床医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医院帮扶示范基地、中国PTC突出贡献团队奖、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中,我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19位,科研排名全国第4位;全国医院自然指数综合排名全国第11位。 目前,医院有河医、东院区、北院区和南院区4个院区,实行一院多区差异化发展、同质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医院有河南省口腔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河南省基因医院,郑大一附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耳鼻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消化病医院、肾脏病医院13个院中院,总占地面积871亩,临床医技科室120个,病区279个。河医院区占地237亩,建筑面积35万M2,病区133个。东院区占地345亩,建筑面积78万M2,病区86个。北院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9万M2,病区17个。南院区占地面积189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M2,目前在用建筑面积35万M2,病区43个,拥有地下停车位3100个。 全院有在职职工143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330人,正高级职646人,副高级职称1308人,中级职称648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057人,硕士3443人。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18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青1人、千人/百人计划专家3人,中原学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省优秀专家28人,省级厅级学术带头人53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中原名医16人、中原基础领军人才2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6人、博士后人才1人。目前,医院有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委以上职务300余人。其中,中华医学会专业分会前任主委2人,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委1人,副主任委员7人,青年副主委8人,常委17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专业分会主委3人。其他国家级学术团体主委6人(含会长),副主委(含副会长、副理事长)24人;国际学会专业分会委员3人。河南医学会各专业分会主委58人,候任主委7人,副主委124人;其他省级学术团体主委(会长)48人(含名誉主委6人),候任主委3人,副主委(含副会长)47人。在国内外杂志担任编委以上职务的有300多人。 医院临床医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河南省优势学科,食管癌防治是河南省特色学科。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有河南省重点学科29个,河南省特色骨干专科2个;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个,河南省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5个,河南省医学中心7个,河南省质控中心16个。医院坚持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前沿,砥砺进取,开拓创新,以心、脑、肺、肝、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在我院得到应用,其中应用“等位基因映射识别MaReCS技术”精准阻断染色体平衡易位向子代传递健康婴儿在我院成功诞生,“基于配型的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脑内移植手术”成功实施,填补国际空白。应用单细胞SNP微阵列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诞生,应用体外激活休眠卵泡及卵巢组织自体移植技术治疗卵巢早衰试管婴儿诞生,亨廷顿舞蹈症应用“核映射及SNP芯片”联合诊断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双芯试管宝宝”诞生,“韩新巍式血管可回收支架”的临床应用,同卵双生活体供肝肝移植手术、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内镜下胃成形术等填补国际国内空白。肾脏活检与肾脏病理6000余例,居国内医院第一位。具有肝、肾、肺、小肠、角膜、皮肤等移植能力,其中肝肺移植数量居国内医院前列,小儿肾移植例数连续五年居国内医院第一位。3D打印技术已在多个临床学科中成功实施。我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开展泌尿、妇科、肝胆、胃肠、胸外等各类手术,标志着河南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医院是河南省培养高级医疗卫生人才的临床基地,实行三个“院系合一”管理,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和口腔医学院与医院合一管理,承担着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预防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及医学影像系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医院是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是河南省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在院规培人员2000余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所有二级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834名,年培养硕士、博士7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年接收省内外进修人员2000余人。 医院科研平台日臻完善,有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分别是互联网医疗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3个、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17个,厅级重点实验室43个,校(院)内研究机构21个,省级、高校、市级、院内科技创新团队70个,院内跨学科博士创新团队30个,青年创新基金项目988个。近年来,医院科研立项和获奖总数稳居河南省卫生系统首位,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惠民专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其中,《肾脏病科普丛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河南省西医和科普领域“零”的突破。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四个院区”的互联互通、数据统一、标准统一。实现了全院级的HIS、LIS、PACS,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门诊“一卡通”就诊等,以无纸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居国内前列。设在我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省内覆盖全省18个市、25家省/市中心医院、170余家县医院、200余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省外直接联网100余家医疗机构,涵盖新疆、四川、山西、山东、贵州、云南、福建、辽宁、河北、青海等。中心还与美国、俄罗斯、赞比亚等国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联互通,开展常态化、规模化远程医疗业务。 医院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医疗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位居国内前列,有国际顶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PET/CT)2台、回旋加速器1台、高端螺旋CT 22台、核磁共振(MRI)2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3台、TOMO刀1台、直线加速器7台、模拟定位机2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5台、C型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23台、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0套等,以及海扶刀1台、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8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16台等。还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命支撑系统,ICU、CCU、NICU、RICU、PICU,CT复合手术室、磁共振复合手术室、DSA复合手术室和骨髓移植中心设备均属国内领先。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强国内、国际间交流,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挪威、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技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协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近一个世纪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代又一代人秉承着“厚德、博学、精业、创新”的院训,执著追求,努力拼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后,这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院必将为河南省卫生事业的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东院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建路160号 ;西院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山东中路145号;南院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联航路2627号;北院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巨野路745
本院拥有 79个科室, 732位医生
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东院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于199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86875m2,建筑面积206859m2;西院位于黄浦区中央商务区内,毗邻外滩,占地7811 m2,建筑面积31959m2;南院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紧邻世博家园,于2012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68497 m2,建筑面积82590m2;北院位于巨野路灵山路,占地6667 m2,建筑面积17350m2,于2013年7月全面启用;肿瘤所位于斜土路,总建筑面积7523m2,由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十三个相关的研究课题组、辅助部门公共服务平台与《肿瘤》杂志编辑部组成,于2010年10月与仁济医院正式“院所合一”。 医院东、西、北三个院区目前总核定床位1400张,南院核定床位600张。截止2013年底,医院共有在编职工2511人(不含南院),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家328名;博导57名、硕导148名,门急诊量342万人次,手术6.39万例,出院人数8.47万人,平均住院日为7.9日,医院设有50个临床医技科室: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风湿病科、老年病科、呼吸科、肾脏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肿瘤介入科、康复科、急诊科、核医学科、放射诊疗科、泌尿科、胃肠外科、胆胰外科、乳腺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科、肝脏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中医科、儿科、眼科、妇产科、妇科肿瘤科、生殖医学科、五官科、头颈外科、皮肤科、感染科、口腔科、营养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输血科、内科门诊、健康保健中心、变态反应科、重症医学科。 近年来,医院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专利逐年递增,包括国家级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其中2013年科研经费达1.48亿元。医院还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先后共有几百人次入围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包括973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德国等近十个国家的二十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关系。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270号
本院拥有 110个科室, 445位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于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肿瘤专科医院。 目前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余张,设有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胸外科、胃外科、大肠外科、泌尿外科、胰腺外科、肝脏外科、神经外科、骨软组织外科、肿瘤妇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科、综合治疗科、麻醉科、放射诊断科、检验科、药剂科、内镜科、病理科、超声诊断科、放射诊断科、心肺功能科、核医学科、营养科26个临床医技科室。 截至2017年底,医院有教职员工2147人,其中执业医师557人,护理人员951人,医技人员390人;正、副教授275人;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75人。其中,刘泰福为美国放射学院院士、欧洲放射学会荣誉委员,蒋国梁为美国放射学院院士。 目前,医院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肿瘤学、病理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肿瘤科、病理科、中西医结合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3个(乳腺癌、放射治疗、病理学)、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肿瘤学、肿瘤放射治疗、乳腺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1个(上海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1个(胸外科)、上海卫生重点学科1个(病理学),同时也是上海市病理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中心和上海市抗癌协会挂靠单位。设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病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复旦大学胰腺癌研究所、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复旦大学鼻咽癌诊治中心、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甲状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防治中心、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防治中心等科研机构。主办《中国癌症杂志》、《肿瘤影像学》、英文版《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3本学术期刊,以及《抗癌》科普杂志。 2017年医院门急诊量133.97万人次,住院7.64万人次,手术4.22万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89天,医院运营效率位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一位。医院在最新的2016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26位,位居全国专科医院第一名,病理科连续第七年排名全国第一,肿瘤学排名全国第二。 2017年医院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0名,博士研究生56名,博士后3名;毕业硕士44名,博士49名;规培招录76名,结业86名。共获得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39项,累计科研经费681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总经费4550万元;共发表SCI论文338篇,IF总分为1558,其中大于5分108篇,在JCO、Nature子刊、Gastroenterology等顶级杂志上展示了我院原创性成果;获得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2017年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遴选百家顶尖医院投资百亿元的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上海市仅6家医院入围,我院作为上海市唯一的一家专科医院成功入选,充分彰显了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扎实根基。 医院本着“构建内外关系、服务肿瘤患者、树立医院形象”的发展方向,把握原则,注重实效,不断加强国内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受益人群范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2017年,医院积极探索肿瘤预防诊治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相继与上海市闵行、宝山、金山等区县卫计委进行全面肿瘤防治医联体建设签约,积极推动区域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区域内肿瘤规范化防治水平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致力建立基于分级诊疗和慢病管理的肿瘤防治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更多的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此外,医院积极拓展国际间“姐妹医院”合作项目。先后与美国德州安德森肿瘤中心(MDACC)、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癌症中心、法国Gustave-Roussy肿瘤中心、日本金沢大学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Kanazawa University)、意大利肿瘤研究中心、美国杜克大学肿瘤研究所、澳大利亚皮特麦卡勒姆癌症中心、加拿大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签署协议,缔结为姐妹医院,在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患者国际转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至此,我院已与国际上8所高端癌症研究机构和医院缔结了姐妹医院合作关系,为我院的学科建设搭建了优质的国际平台,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国际联络并推进我院的国际声望。 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国家和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进入开业运营的第三年,我院在确保临床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质子重离子放疗对肿瘤的“定向爆破”优势,在临床经验、患者治疗数量积累的同时,不断优化收治流程,使粒子患者收治效率逐步提高、重离子放疗比例进一步提升,质子重离子技术的临床转化成效可喜。目前放疗患者收治数已突破1000例,与国际同类机构开业后同期收治数相比,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中心今年顺利通过JCI国际认证,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通过JCI认证的质子重离子中心。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严守质子重离子放疗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持续关注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稳步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 2018年,医院将以优秀的肿瘤学专业人才、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科学的医院管理、舒适的就医环境和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继续为来自全国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8号
本院拥有 107个科室, 854位医生
一、医院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建于1958年,是首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医院,是北京市市属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现为一院两址。医院总占地面积10.28万平米,建筑面积21万平米。职工4300余人。床位1900张,拥有59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学科设置门类齐全,综合救治能力强大。年门急诊量约380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9万余人次,手术约3.4万余例次。 医院拥有包括1.5T和3.0T磁共振成像系统、PET-CT、超高端双源CT、全数字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平板数字胃肠造影机、全自动生化流水线等医疗设备。二、学科技术优势突出 呼吸病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拥有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职业病科、临床护理专业、呼吸内科、急诊医学科、检验科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简介见后“九、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介绍”)泌尿肾病中心、高压氧科、疝和腹壁外科等特色专科在北京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医院在以下技术领域在国内具有突出优势,包括:脏器支持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微创手术技术、介入治疗技术、人工假体技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诊疗技术。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85年,创始人是著名内科学、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呼吸学科亚专业设置齐全、发展均衡、综合实力强,并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呼吸系感染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临床戒烟干预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膜纵膈疾病诊治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显著的临床特色。 作为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我医院具有肝、肾、肺三个器官移植资质。目前,完成肾移植4000余例,存活率超过94% 。完成肝移植752例,围手术期存活率95.9%。 设于我院的诊疗及临床质控中心还有:国家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临床部、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北京市法医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北京市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北京市职业病诊断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北京市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三、科学研究实力强大 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和研究平台建设,出台了《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中心,为全院的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平台。近年来,我院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973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SARS防治紧急科技行动项目、卫生部等各级科研项目及课题,年均获得各类科研经费五千余万元,年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十年间,我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奖项共计40余项,在“New Engl J”、 “Lancet”、“Circulation”、“Chest”等国际医学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医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出台促进人才成长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以落实“1351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医院培养、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人次,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3人次。 设于我院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呼吸和肺循环疾病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血压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呼吸与危重症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妇产科疾病免疫学转化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医院承办《中国病案》、《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心血管微创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首都医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挂靠在我院有5个学系:急诊医学系、麻醉学系、临床检验诊断学系、骨科学系、血液病学系。医院承担着五年制、长学制和留学生六年制的临床教学;2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30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工作;有硕士生导师145人、博士生导师54人。承担护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有国家卫计委和北京市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6个,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项教学任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心血管病学专科于2017年度认定为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培训基地,已开始招生。有国家级、市级、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0余项。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生700名。五、医院管理规范高效 医院建立并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行扁平化、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建立大部制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探索以治疗小组为单位的床位动态管理和考核的运行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岗位管理、评聘分开。实施护士岗位垂直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细化护理人员绩效分配方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调整薪酬结构,着力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督察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落实,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和处方管理,严格医院感染防控、监测及传染病疫情管理,强化医患沟通教育,树立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纠纷的早期干预机制,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我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不良事件上报和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完善医务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推进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有效分流就诊患者。科学安排各专业出诊医师数量。全面推行日间手术。开设症状门诊。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危重症护理、围术期护理、移植护理。 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使用预算管理模块工具,严格预算管理,坚持以收定支;通过成本分析信息化手段,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有效降低医疗和医院运行成本;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过程信息化管理,构建了支持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医院运营管理中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高值耗材一物一码,低值耗材的领用管理。六、医改试点扎实有效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综合试点单位,医院承担的各项改革试点任务主要是:建立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推行医药分开、开展医保付费机制和财政价格补偿机制改革,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 2012年7月,在所属医院中成立首家医院理事会。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公立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了科学决策的水平,保障了医院的公益性。 2012年9月,启动“医药分开”试点工作。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强化合理用药,实现患者减负,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收益不减的良好效果。 2011年,启动医保总额预付制、按病种分组付费(DRGs)等医保付费机制改革试点,制定并完善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促进规范医疗行为,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意识普遍增强,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得到合理控制。 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 “通柜式”服务,实施无假日门诊与夏时制门诊,建立医疗联盟等措施,门急诊服务挂号、交费、候诊时间“三长”显著缩短,推进分级诊疗,使群众获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7年4月8日零时,在2012年试点实施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正式实施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药分开、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药品阳光采购,三项改革同步进行,信息系统顺利切换,各项工作平稳运行。七、荣誉榜 我院荣获多项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市卫生局等上级主管部门评选和颁发的荣誉。曾获中央文明办颁发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多次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首都精神文明标兵单位”;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卫生部医管司和健康报社授予的“医院改革创新奖”。连续多年在北京市医管局绩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市社保中心的一等奖。职业病与中毒学科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童朝晖创新工作室”获评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药师团队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乐于助人在医院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的先进典型,骨科与慈善组织合作,坚持救助贫困家庭脊柱侧弯儿童,唐子人在美国圣地亚哥海洋公园救人、王子惠在商场为急产产妇接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获得北京榜样提名奖、国家卫计委和中央电视台评选的 “最美医生”、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崇德向善好青年”称号,并获中国医师奖。 十余年来,医院先后有20人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44人次获得市级荣誉称号;8个集体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6个集体获得市级荣誉称号。八、医院文化战略定位:以先进文化为引导、人才培养为基础、科研创新为动力、疑难病症为重点、专病专科为特色,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医学中心。院训:精医重道 和合致远发展路径:追求三个“领先”,致力两个“提升”(1)建设和成就国内领先的学科(2)研发和应用行业领先的技术(3)培养和凝聚业界领先的团队(4)全面提升医院管理能力(5)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朝阳精神:严谨、创新、关爱、奉献使命与宗旨:守护生命健康 成就美好未来愿景:成为充分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医学殿堂。核心价值观:德医双馨 生命至上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规范高效学习理念:博采众长 敏学笃行人才理念:崇德重能 人尽其才团队理念:包容协作 同心同行服务理念:恪尽职守 传递温暖品牌口号:朝阳伴你 健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