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
本院拥有 210个科室, 2038位医生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核心基地。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两次排名第一,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二年名列榜首。 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一百年来,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在总结近百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提炼出了“学术、品质、人文”的百年协和内涵;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精细管理体系、开放协作体系、党建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 目前,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职职工4000余名、两院院士3人、临床和医技科室6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2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0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0年手术量36697人次、年出院病人7万余人次。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先进机关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欠发达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 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的协和人在迈向百年的新征程中,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办院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的宏伟目标奋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本院拥有 215个科室, 872位医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在岗职工4861人,开放床位1755张。医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拥有27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5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10人。 北医三院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目前世界规模最大、治疗方法最全面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及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居国内一流水平;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北医三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骨科、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等二十个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为国家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十余年来,北医三院门、急诊量始终居北京市各大医院前列。2017年,年服务门急诊患者近399.11万人次,年服务出院患者10.31万余人次,年手术量6.15万余例次,在我院住院分娩新生儿总数为5272人,平均住院日为5.78天。在北京市DRGs(疾病诊断相关组)综合评价中,北医三院各项主要管理指标达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表彰。在北医三院住院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 北医三院拥有18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 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近800名医学生、35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此临床学习。同时,还承担着1500余名进修医生和近400名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每年110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1.1万名学员。 北医三院拥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拥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分子心血管学(参与)和视觉损伤与修复(参与);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8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脊柱疾病研究、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心血管受体研究、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疾病、眼部神经损伤重建保护与康复、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及转化。2009年至2016年,我院中华医学会等主系列副主委以上现任兼职114人次; 39人次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杂志任主编或副主编,涉及14个科室。 我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乔杰团队牵头进行的《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徐明团队参与,北京大学进行的《细胞钙信号及分子调控》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院乔杰教授研究团队与北大谢晓亮教授研究团队、汤富酬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利用极体高通量测序结果精确推演出母源基因组信息”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乔杰教授研究团队和汤富酬教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揭示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调控特征”研究成果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消化科牵头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多种因素一次性检验技术平台的研究”通过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验收;妇产科牵头承担的“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课题“雌性生育力维持调节机制研究及生殖资源库建立”通过科技部项目结题验收,并被评为“优秀”。骨科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项目”——暨“脊柱椎体、髋关节骨缺损及骨盆肿瘤个性化植入假体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启动。妇产科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启动。2017年1月,我院签署国内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科研成果产业化协议。 北医三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近年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采纳。在临床路径、优质服务护理工程、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援藏援疆支边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作用。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救援、非洲“光明行”、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 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拥有50多年历史的北医三院,积淀历久弥新的医院文化,充满朝气与活力。全体北医三院人将继续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承载生命的重托,为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高水平的疑难重症诊治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总院: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分院: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3号
本院拥有 116个科室, 830位医生
瑞金医院建于1907年,原名广慈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着百年的深厚底蕴。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693张(实际开放1800余张),全院职工3544人,其中医师958余人(正副教授及各类高级科技人员45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陈赛娟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其中王振义院士荣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医院共设有4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神经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8个(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检验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儿内科消化专业、肾脏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皮肤科、普通外科、烧伤科、中医科),上海市重点学科“重中之重”1个,上海市优势学科2个,上海市特色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及卫生局重点学科6个。医院还设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微创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血液病),市级研究所6个(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烧伤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此外,还建立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医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分泌代谢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20世纪50年代,瑞金医院因成功救治严重烧伤面积达89.3%钢铁工人邱财康,打破了当时国际上“烧伤总面积超过80%无法治愈”的定论而蜚声国内外;1957年医院确诊国内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和肝脏的移植手术;90年代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瑞金医院以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为动力,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高精尖诊疗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微创外科手术、关节镜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等。并充分利用医院综合医疗优势,实行多学科或跨学科联合会诊制,使医疗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医院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尤其在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高血压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皮肤科、中医伤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微创外科、烧伤科、心血管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和生殖医学等学科方面颇具特色。瑞金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瑞金临床医学院现设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学两个专业,38个教研室(组),承担临床医学5年制、8年一贯制、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接受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教学任务,是上海市教委授牌的留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瑞金医院也是上海市最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住院医师约250人。同时,瑞金医院外科培训基地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外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作为公立医院,瑞金医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医改精神。20世纪90年代末,医院率先与部分医疗机构实行资产重组或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上海瑞金医院集团,使以瑞金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逐步形成。多年来,医院与集团下属的医院分部、卢湾分院、闵行医院、远洋医院和台州中心医院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5+3+1”项目的规划要求,在嘉定新城建成瑞金医院北院,将优质医疗辐射到更广区域;2012年,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立,对于纵向整合医疗资源,逐步引导病人分层、有序就医做出了积极探索。医院秉持“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精神,全面倡导“以优质的医疗使病人放心、以一流的服务使病人称心、以优美的环境使病人舒心”的服务理念。近年来,医院积极推行数字化医疗流程管理,大力推广专病门诊、预约门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日间病房等便民惠民措施,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手段,努力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速度,控制药占比,控制院内感染和提高医疗安全。医院还始终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责任,门诊“专家周周讲”吸引了大量病患及市民前来听讲,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已成为覆盖长三角地区的高血压教育培训基地。此外控烟、糖尿病中心、烧伤的防治与急救、血液病肾脏病健康教育、乳腺病资源中心等都已经广泛开展,医务人员通过义诊、网络教育、上媒体讲座、下社区宣教等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大大提高市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传承百年历史,力争再创辉煌。瑞金医院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在医、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好医院的首要任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五纬七路324号
本院拥有 122个科室, 1329位医生
沧桑岁月筚路蓝缕,百廿基业砥砺前行。2017年,山东省立医院迎来了建院120周年华诞。1897年,因胶济铁路需要,德国天主教会在济南经二路纬二路东兴里创办了“万国缔盟博爱恤兵会医院”,这是山东省立医院的雏形。1915年,日本占领山东后,医院先后改名为“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同仁会济南医院”。1945年,医院由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管,始称“山东省立医院”。1948年,济南解放之时医院回归人民的怀抱。120年风雨历程,一代代省医人披荆斩棘、夙兴夜寐,在解放后的岁月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新世纪科学发展、创建辉煌,在山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步步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定步伐。 百廿省医,丰厚积累,威名远扬。医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指导基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同时挂牌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红十字会医院、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有中心院区和东院两个院区,开放床位3500余张,年门急诊量350余万人次,年出院患者14万人次,手术6.9万台次,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全省第一。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位列第42,华东区综合实力位列第16; “中国顶级医院100强”位列第34,已成为山东省内首屈一指、全国知名的历史名院。 百廿省医,精诚仁和,医术领先。一代代省医人胸怀仁心大爱,以精湛医术服务百姓健康。医院多项技术国内领先,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具备所有种类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医院活体肝移植技术国内领先; 在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等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 磨痂术在烧伤深∥度的应用被国内医院广泛推广;听力重建、耳神经与侧颅底外科手术及耳性眩晕综合治疗国内先进;辅助生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百廿省医,医脉相传,枝繁叶茂。一个个科室如雨后春笋,在不同的医学领域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医院加强专科医院建设,先后成立了山东省儿童医院、山东省骨科医院、山东省立口腔医院。119个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泰山学者岗位,2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4个临床医学研究所……现代化的山东省立医院学科齐全、特色突出、势头强劲。在“2016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是山东省唯一26个学科全部荣登榜单的医院。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胸外科5个专业跻身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 百廿省医,精英辈出,人才济济。拥有双聘院士5名,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14名(海外“泰山学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2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49名,高级职称人员927人。研究生导师4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3人。国家级专业委员会任职43人,中华医学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9人,省级医学会主委副主委136人。 百廿省医,术业精进,开拓求新。曾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4项。2013年摘取山东省唯一一项省科技最高奖。近5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12项,获得科研经费总计1.6亿元,分别较“十一五”增长102%、216%;SCI(E)收录论文1000余篇;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4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9项,包括山东省科技最高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20项,国际合作奖1项。2016年,医院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医院第5位,SCIE论文数居全国医院第11位。 百廿省医,坚守公益,大爱无疆。医院以“济世救人,尊重生命”为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全预约”诊疗模式省内第一,便民惠民措施层出不穷;优质护理实现全覆盖,优质医疗服务让患者就医感受持续提升;援青、援藏、援非、卫生支农,各级医师400余人次,对口帮扶的足迹行至边疆、远达坦桑尼亚、塞舍尔、赞比亚;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线爆炸、江苏昆山特大爆炸事故等历次突发事件,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重大社会活动,山东省立医院应急救援勇挑重担。 百廿省医,龙头示范,助力医改。2004年组建医院集团,拥有山东省立医院集团眼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山东省妇产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影像医学研究所、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东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集团菏泽医院等5家单位。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创建涵盖29家成员单位的医联体,构建涵盖500余家基层医疗的远程医学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造福基层百姓,引领省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大业。多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文明服务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单位”、“全国改革创新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百廿初心不变,百廿征程再启。伴着党的十九大的温暖春风,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号角,山东省立医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新时代奋进的征程中,山东省立医院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计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伟大旗帜,踏上伟大征程,实现伟大梦想,努力创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家级名院”,续写山东省立医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
本院拥有 148个科室, 777位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直属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高层次的医教研中心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华山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全院2000余名职工之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占80%,其中副高职以上专家300多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在全国学术性机构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13人,在上海学术性机构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28人。许多专家教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全院共设39个临床医技科室,是一个特色学科很多的医院,尤以神经内外科、皮肤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科、脊柱和关节外科、肾脏病科、泌尿外科、肾移植、胰腺外科、乳房外科、内分泌科、职业病和风湿科、颌面外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为特长,其中神经外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传染病学和抗生素、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普外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神经医学、手外科为上海市领先学科,神经外科、手外科被命名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有核定床位1216张,因其较高的医疗质量和良好的服务而深受病人欢迎,同时也因有较好的医疗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全院每年门急诊就诊病人 15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2万余人次,其中有50%左右是由全国各地转来的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内外科、手外科及皮肤科比例更高。肾透析中心、重症监护中心(ICU)都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从1996年起还建立了“卫星远程会诊中心”,可为全国各地病人通过卫星进行远程会诊。为方便广大病员和适应不同层次医疗需求,医院实行年中无休制度并开展了特需医疗服务,设有专家门诊、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及特需服务部。1989年医院在沪首先开设涉外病房,收治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病人,深受海外病员的信任,1994年获驻沪八个领事馆赠送的荣誉金牌。医院还相继成立了中外合作的眼病中心、伽玛医院和高等病房。在完成大量的医疗任务同时,医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来医院获省部级以上成果45项,获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4项,复旦大学“985”工程学科4项,有10个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医院设有19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每年承担培养硕士生220余名,博士生210余名及博士后流动的教学任务,并且还是复旦大学本科生的主要教学与实习基地。新的世纪,华山人将在“改革、奉献、创业、敬业”的华山精神指引下,朝着将医院建设成“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的精品综合医院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白塔寺院区: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3号
本院拥有 158个科室, 946位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家综合性西医医院,最初命名为“北京中央医院”,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首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医学进步的见证。医院成功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和中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设备,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管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院目前正在运行2个院区,筹建2个院区。白塔寺院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和西直门院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48张。建设中的通州院区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北院区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医院现有在岗职工4204人,开放床位1720张,设有48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28个行政职能处室。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三大学科集群比肩并行,拥有1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8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北京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北京大学研究所,6个北京大学研究中心和2个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中心。同时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国家级特色专业示范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17年医院重症医学专业中标“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项目。医院人才辈出,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863计划青年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4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57人。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大学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大学统战工作先进党委”等荣誉表彰。近年来医院将努力推进“一二三工程”作为今后五年医院发展总体思路,即“一个中心”以医院全面发展为中心,抓住基本医疗质量和创新医疗技术“两个基本点”,实施人才、学科、空间“三大战略”,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 年门急诊就诊患者268.72万人次,出院病人总数81893人次,全年手术量62015台。医院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关节置换、恶性肿瘤、骨与关节损伤及脊柱功能重建、胸部微创手术、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学科领域的诊断治疗均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医院以提升基本医疗质量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机制政策倾斜等鼓励创新技术转化,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努力推进医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医院在多个学科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学科群平台,充分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带动多学科共同提升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打造创伤救治中心学科群、成立睡眠中心,通过MDT带动学科发展;成立眼视光中心,为学科综合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增加多学科联合门诊,通过学科合作、共克疑难。北京方案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我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创建创伤救治体系“中国模式”,牵头开展“安全中国、百县工程”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让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模式惠及基层百姓。教学医院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近千名医学生、博士生、硕士生在此临床学习。医院紧密围绕临床医学生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同时,每年还承担着近1500名各级各类进修医生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学员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全面总结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经验,确定“1个重点6个方面”的特色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即“以优秀的教师团队为重点,坚持做好八年制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培养、进修医师培养、本院职工继续教育、护理教学6个方面的工作”。目前拥有18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11个国家卫生计生委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科研医院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着眼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强化创新导向,梳理和优化一系列科研政策,打破壁垒,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研究团队,从医院发展整体的体制机制上推进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不断向临床应用转化让科研植根临床服务患者。医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平均每年负责、参加科研项目经费亿元左右,曾获得(含参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及社会力量设奖的科研成果奖共百余项。逐步搭建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平台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服务。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综合排名第8,在北京地区排名第3,10个学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护理学、眼科、骨外科、胸外科、肿瘤学、皮肤科、急诊医学、内分泌科)位列前20名。管理医院配合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应对医改带来的挑战,积极调整和改革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经济管理,逐步实现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高值耗材管理,建设节约型医院的理念。设立“111”学科人才规划基金,即五年资助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培训,每年资助100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出国学习,推动10个学科从人才梯队、技术创新等得到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搭建学科梯队、建设优秀科研团队、发展中青年骨干力量、发现与培养管理人才以及实现护理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医院发挥资源优势,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不断健全双向转诊制度,以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构建形式多样、资源共享的医疗诊治格局。与北京市8家医疗机构建立区域医联体,与20余家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专科医联体,与34家外省市医疗机构共建异地医联体。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已完成近2000人次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社会责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医院扎实推进援疆、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等工作,先后向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西双版纳多家基层单位选派优秀管理和临床专业人才,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帮扶。作为全国三家承担西部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医院之一,连续8年先后接收了来自贵州、重庆、西藏等十余个西部省、市、自治区共计618名学员来院学习。2016年7月作为全国两家医院代表之一,我院在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介绍。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救援、非洲“光明行”、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并率先将医务志愿服务呈常态化,融入到医院的常规医疗服务中,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医务社工专业服务领域开展了儿童血液“髓爱童行”、产科“喂爱工程”和乳腺中心“乳此绽放”三项品牌服务。2017年6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公室指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医学中心发起“安全中国,百县工程”,形成科学规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带动全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从1918年到2018年,从北京中央医院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岁月的年轮承载着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历经世纪雨雪峥嵘,情系万千民众健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名字始终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医院全院职工秉承“仁恕博爱,聪明精微,廉洁醇良”的院训精神,强化医院内涵建设、落实医院发展战略,肩负起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才、学科、空间”三轮驱动,以百年华诞为新起点,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始终以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推动医院全面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2号
本院拥有 625个科室, 1081位医生
中日友好医院(简称“中日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于1984年10月23日开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分别题写院名。中日医院现编制床位1610张(含北区、西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并承担中央保健医疗任务、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任务,附设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同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中日医院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外无偿援助项目,是当时中国最富于国际色彩、设施最为先进的现代化医院。自诞生之日起,中日医院就站立在了时代的前列,承载了国家引领医院体制改革、实现医学卓越创新,建设中国最现代化医院的重托。中日医院在三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努力践行科学和人道精神,不断追踪现代医学发展,着力传承中华医学瑰宝,创造了无数个或医院、或地区、或国家的第一。辛育龄、潘孝仁、焦树德、印会河、王国相、晁恩祥等医学前辈的大医风范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医院的发展史上树起座座丰碑。医院为国担当,2003年,成为集中收治SARS患者的专病医院;2005年,参与印尼海啸救援;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首要医疗保障医院,为中国添彩。学术方面,王辰院士等在慢阻肺、哮喘、呼吸系感染、呼吸危重症、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病、戒烟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肺栓塞半量溶栓疗法等多项重要创新进入国际诊疗指南;潘孝仁教授、李光伟教授等历时长达20余年进行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被称为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式研究,是国际医学研究的经典;杨文英教授团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科学的数据揭示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严峻形势;王国相教授等在神经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晁恩祥教授等参与研制的金花清感方被确证对新甲流有效,在我国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医院的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风湿免疫科、老年医学科、急诊医学科、胸外科、疼痛科、中医风湿病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中医肺病科、肛肠科、临床护理专业等科室及专业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日医院现有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500余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1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200余人。先后承担了4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医院是北京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术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多个医疗机构和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医院是北京市A类定点医疗机构。国际部被外国人在京协会评为“外国人在京就医国有医院满意率第一单位”,目前已与国内外40余家商业保险公司开通直付业务。医院在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突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当前,全院上下秉承“昌明进取,正道力行”的院训和“以教为政,为职工建设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的核心管理理念,以“照护生命与健康”为使命,以“做中国医疗事业先进的思想源和强劲的动力源”为愿景,确立而立之后“一年转观念、二年入轨道、三年开局面”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构建以业务技术管理体系和经济经营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共同创造中日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北线阁5号
本院拥有 116个科室, 524位医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中央干部保健基地,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定点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平安先进单位,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单位,还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组成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卫生部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和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及中医肛肠病专病中心以及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痹病学)及肿瘤扶正培本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定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定点医院以及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承担单位。2008年获英国保柏集团“质量认可”,2009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集体奖。承担四所高等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任务。 建院初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充实医院的技术力量。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还亲自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过几代广医人的共同努力,广安门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特色、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服务优良、中西医并举,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28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66626平方米。全院现有职工1245人,卫生技术人员1064人,其中国医大师1名,首都国医名师2名;正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208人,有博士、硕士275名,有4位专家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荣誉证书,4位专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4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医院设有风湿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内科、呼吸科、脾胃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肿瘤科、眼科、骨科、皮肤性病科、泌尿男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口腔科、手术麻醉科、急诊科、感染疾病科、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和艾滋病门诊等临床科室26个;有药剂、放射、核医学、检验、超声、病理、功能检查、营养科等医技科室8个;有基础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中药药理研究室)3个,临床药学研究室及肿瘤、糖尿病、肛肠、眼科、皮肤、泌尿、骨科、艾滋病、护理、老中医经验继承等临床研究室11个,标准清洁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有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糖尿病血管功能检测实验室、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临床免疫(艾滋病)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目前开放病床649张,2009年床位使用率102.5%,年门诊量182万余人次,日平均门诊量7200余人次,是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3——2005年荣获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医保工作先进一等奖,亦是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是宣武区唯一计量达标中药房。 多年来,广安门医院坚持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博采众长,诚信守法。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训练、药治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现代化诊疗手段,在治疗恶性肿瘤、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甲亢、肾病、老年病、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返流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系统疑难病症;各种痔瘘、结肠炎、大肠癌等肛肠疾患;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疾病;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及各种男科疾病;红斑狼疮、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病;颈椎病、椎间盘脱出及各种软组织损伤;肝炎、艾滋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等妇科、儿科常见病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便捷、周到热情、价格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服务。 医院还装备了先进的医疗和科研仪器设备,包括全身螺旋CT、ECT、核磁、血管造影X线系统、骨密度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颅脑和腹部超声仪、纤维支气管镜、胃镜、结肠镜、超声乳化治疗仪、眼底图像分析仪、动态心电图诊断仪、心电监护系统、肺功能检查仪、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尿流动力测试仪和体外震波碎石机等。设立了血液透析中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血液净化设备。 长期以来,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为科技工作者开辟了一条科研新路,使医院的科研工作出现了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局面。课题经费总额已达1. 69亿元,承担的项目中包括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各级科研课题29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0项,省部级39项,地市级20项,院所级课题169项。承担各类横向合作课题47项。已获科研成果奖15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62项,研究院级奖94项;“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晚期内痔及混合痔”、“化瘀尿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等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转让近37项,获新药证书9项,获专利10余项。具有19个临床专业药品临床试验资格,每年为大量新药研制单位提供优质的药品临床试验服务。 经过几代广医人的努力,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研制了一批疗效显著,特色突出的院内制剂。如治疗糖尿病的降糖通脉宁胶囊、糖微康胶囊,治疗咳嗽哮喘的消喘膏,治疗肿瘤的扶正解毒口服液、肺瘤平膏、西黄解毒胶囊、治疗银屑病的克银丸,治疗失眠的温胆宁心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芪术颗粒及软坚消瘤片、前列健胶囊、癃闭消胶囊、牛膝健步颗粒、头痛停滴鼻液、妇科消瘤丸、正骨紫金丸、明目逍遥颗粒,培元益精丸、四黄膏、湿疹膏、止痒润肤霜等。共116种。其中,治疗痔疮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降糖甲片、治疗肿瘤的健脾益肾冲剂、胃炎胶囊等已转让由药厂生产。医院院内制剂在突出中医特色,突出科室特色,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药费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院本着人才强院的战略思想,以职工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形成了包括研究生、博士后、本科实习、继续教育、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西学中班等多彩纷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院共有23名专家被国家确定为师承制教育导师,硕士生导师7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9名。我院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等方面也成绩斐然。医院现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合作导师8名、继承人16名,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5名。此外,我院与世界顶级的医学中心——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派遣中青年医生赴美进修学习,从而达到中医学继承与发扬相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发展。 广安门医院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六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艾滋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多个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 广安门医院是中国卫生事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承担着来自外交部、卫生部、商务部、中联部、全国人大、全国妇联和全国总工会等各大政府机构安排的国外贵宾的来访工作,组织接待了包括马来西亚总理、德国总统夫人、奥地利总理夫人等贵宾及84位副部长以上级别国外政府官员的参观访问。近年来成功举办过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作为WHO传统医学培训中心,自1978年以来,培训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各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继续教育的医生及医学院学生在内的学员数千人,其中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香港大学、英国BRISTOL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组织了两万多人次来自美国、德国、瑞典、荷兰、日本的医生团与我院医生进行专业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医院与国际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国际科研合作涉及美国NIH、挪威科技大学、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等知名医疗机构,为中西方医学的合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我院重点学科的建设。此外,配合外交部、国务院侨办、保健局及统战部门的工作,组织医院专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领导人的中医诊疗任务;担负着为驻华各国领事馆大使及重要人员的医疗服务任务,建立马来西亚同善医院中医门诊部,新加坡中医门诊等广安门医院门诊部;2008年医院获得了欧洲三大医疗保险公司之一的英国保柏(BUPA)公司“保柏质量认可”的殊荣。成为了获得保柏国际认证的首家中医院。标志着广安门医院已具备医院服务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相关品质,成为接轨国际标准,提供国际医疗服务标准的大型中医医院,逐步树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国际品牌。 广安门原称广宁门,取广为安宁之意。时光荏苒,21世纪的今天,广安门医院将秉承“广安门护佑人民生活安宁康泰”的历史寓意,不断完善医院文化建设核心理念,把“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医德医风上,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中医药特色为优势,力图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温馨化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区: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东区: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8号
本院拥有 162个科室, 793位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同仁医院”)始建于1886年,是一所以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同仁”商标是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首家医疗服务业驰名商标。今天的同仁医院分为崇文门院区和亦庄院区,现有职工3600余人。医院设有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开放病床1611张,年门急诊量270余万人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与医院主体并称“一院三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医疗科研联合体。眼科、耳鼻咽喉科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为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科学院设在院内。医院设有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合作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附设北京同仁眼库(国际眼库协会会员)。 同仁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北京学者3名,长江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获国家级、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2名。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医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学位点28个,其中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生导师114人,博士生导师41人。拥有15个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38项,其中国家级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3项。 同仁医院历经百余年发展,凝练出“精诚勤和”的医院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同仁人将继承和发扬百年同仁优良传统,弘扬主流文化,苦练内功,精于内涵,团结一致,创新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西里6号
本院拥有 109个科室, 694位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神经科学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亚洲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医院总占地面积83900.56平方米,建筑面积 92898.56平方米,编制床位950张,临床、医技科室45个,全院职工总数2787人。年门急诊量约14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3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例次。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国家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肿瘤研究所、北京神外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指导办公室、中国卒中培训项目以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卒中杂志》等一批机构设在我院。 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护理专业是国家重点专科。 院所共有博士培养专业12个,硕士培养专业25个;博士生导师52名,硕士生导师102名。 功能神经外科和清华大学联合被授予国家级神经调控工程中心称号;我院的脑血管病中心是北京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脑血管病临床评价的依托平台;赵继宗教授获得了“2012年Walter E. Dandy神经外科学会荣誉奖”;戴建平教授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新一批外籍院士,成为继巴德年、陈竺、韩启德之后又一来自中国的该院外籍院士;王拥军副院长获得 2012年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成果推广专项和北京市科技惠民奖,主编了2012 年卫生部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其带领的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2013年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批)。 2013年12月19日赵继宗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院作为北京市医改第三批试点医院,实施了医药分开试点工作,深入推动了医院管理体制机制变革。重点开展电子病历、临床路径、DRGs付费、缩短平均住院日、抗菌药物监管治理、加强危急值的管理、处方点评、加强床位管理、优质护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我院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所辖5所医院,以及东城区和丰台区的五所医院的对口支援任务。 我院将在未来的几年搬迁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花乡桥附近,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52294平方米,规划用地面积为281773.7平方米,建设用面积181581平方米,一期总床位1650张。在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局和医管局的领导下,我院迁建项目按照医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蓝图,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以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为重点,努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医院全体职工在医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扬王忠诚院士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病人第一的精神,推动我国神经科学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全力推进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医疗管理体系;提升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培养更多热爱医院、有才华的专业和管理年轻人才;继续实施绩效管理,创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管理监督机制,创建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后勤管理体系;推进新院迁建工作尽早进入建设阶段,推动天坛医院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让天坛品牌永葆辉煌。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
本院拥有 123个科室, 484位医生
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任务。医院下设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市中药研究所、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等。是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市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北京中医医院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治未病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急诊临床基地、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400张,全年门急诊量220万人次,中医专病门诊80个,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88项,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现有职工1698人。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2人,首都国医名师24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6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16人、“215”人才22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125计划)4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5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1个、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作室站27个。 医院拥有赵炳南皮肤病研究中心、消化中心、肿瘤医疗中心及针灸中心等4个临床诊疗中心。设有中医皮肤科、中医心血管、消化中心、针灸、中医儿科、中医妇科及中医治未病中心7个北京市中医特色诊疗中心。拥有临床科室33个。设有包括捏积、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皮肤溃疡、介入、感冒、抑郁等中医专病门诊,对多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医院狠抓学科建设和专科建设,积极开展创名院、建名科、树名医活动。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项目首都核心专科6个。 医院设立有6个医技科室: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医学检验科(包含输血科)、超声诊断科、营养科。配备大型医疗设备近50种:如3.0T磁共振仪、256层极速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SPECT/CT、超声内镜、双板数字DR、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系统、聚焦超声肿瘤消融机、数字胃肠造影系统、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术中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中药房常备中药饮片近660种,诸多院内制剂来源于名老中医及专家的验方、秘方和科研成果,现有批准文号的院内制剂192种,其中中药制剂164种,丸、散、膏、颗粒、胶囊、洗剂、酊剂、油剂等近20种剂型,70余种为临床常用制剂。病房煎药室始终保留一人一方,直火砂锅煎药的传统煎药模式。 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任务, 截止到2017年10月,拥有中医专科教研室19个,拥有学科硕士培养点9个。拥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7人。教授、副教授共55人;共获科研成果奖2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95项。 医院对外合作医疗机构65家,涉及包括四川、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云南、湖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京郊区县等地区,其中,在北京地区对顺义、延庆和平谷三家中医医院进行托管。随着国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推进,我院已与14家河北省医疗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根据中医学术传承特点,我院为上述地区培养骨干人才,名师收徒46人。“十二五”期间,我院向受援单位共派出兼职、挂职医务人员86人,派遣义诊专家共8040人次,专业讲座、讲授健康教育课217次,咨询诊治病人近8万余人次。 医院北京市中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开设了中医、针灸、按摩、护理、保健、营养等学习班,为世界各地培训了数千名中医师和针灸师,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人到医院参观、学习、交流。近年来承担了国家技术援外项目,举办了多期国际中医保健技术、传统医学管理、中医特色护理等研修班,同时不断派出专家学者赴世界各地考察、讲学、进修、会诊和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加深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医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公益方向,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在防治非典、抗震救灾和抗击甲型流感、援疆援藏等公益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十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人民满意医院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北京中医医院底蕴深厚、名医辈出、百姓喜爱,已成为区域中医药服务的中坚、青年中医师成名的摇篮!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延安西路分院: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474号
本院拥有 136个科室, 863位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改用现名,沿用至今,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 经过80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核定床位2005张。年门急诊就诊量达400多万人次,出院病人超15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近10万人次。全院职工40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600多人。 医疗 医院科室齐全、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脏、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8个:消化科、检验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中医脑病科、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器官移植科、急诊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个:心脑血管疾病;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3个:心血管疾病、肝脏肿瘤和肾脏疾病;有8个上海市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和血液透析。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螺旋断层自适应放疗系统(Tomo)、PET-CT、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建设并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自主打造“数字化医院”,是上海市首家通过HIMSS EMRAM(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电子病历应用成熟度模型)6级认证医院。 积极承担各项公益性任务。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派,自2011年开始,每年组建国家医疗队,远赴新疆、云南、青海、四川、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先后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西藏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西藏察雅县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援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每年组织各类大型义诊、咨询等活动,品牌活动“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至今已有600多位专家登上“讲台”开展健康讲座,受益听众25万余人次,发放医学科普资料42万余份,深受群众欢迎。 科研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4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研究所8个,复旦大学研究机构13个。 自2007年以来,医院获得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课题68项,教育部创新团队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0余项,各类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218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2017年共发表SCI论文602篇,总计影响因子3398.0097分。 自2006年起,医院共获得国家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55项,其中一等奖16项。自2009年以来,申请专利473项,授权专利286项,国际专利授权8项。 教学 医院教育教学职能包括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完整的医学教育阶段,设有博士点18个,硕士点21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硕士生导师145人,博士生导师107人。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批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5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8个。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每年在院培养各类学员3000余人,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逾70期,招收进修医生1000余名,是孕育和培养国家优秀医学人才的摇篮。 近十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研究单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荣誉 连续30年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全国最受欢迎三甲医院、上海市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上海市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等重要荣誉称号。 中山医院将始终担负“以病人为中心,致力于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通过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创新,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提升民众的健康福祉。”的使命,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关爱、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性医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