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说明什么

首页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说明什么

举报/反馈2023-08-04

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常见于病原体感染,如病毒感染、疟疾、伤寒等,也可见于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另外,部分血液疾病、肿瘤疾病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中性粒细胞比率是指中性粒细胞占血液总数的比例,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为成年人占70%-80%,新生儿占20%-30%。

一、非疾病因素:

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以及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等,还有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以及细胞毒药物,如甲氨蝶呤、巯嘌呤等,这些药物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

二、疾病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除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外,还可见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等;

2、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淋巴瘤等,除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现象,淋巴细胞数量同样较少;

3、肿瘤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中性粒细胞比率是有一定变化的,比如原发性白血病、淋巴瘤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数量极少的表现。

除此之外,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物或化疗药物等,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比率偏低,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关文章
取消
热门推荐
糖尿病
高血压
不孕不育
性病
腰间盘突出
肝病
妇产科
男科
皮肤科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