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成员: 医生5位、主任医师1位
详细介绍:一、人员结构:
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于1978年成立,是省内最早设立的专科之一,也是省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南省消化系疾病诊治中心之一,2010年8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湖南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在我科成立。
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消化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批准为我省消化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批准为我省消化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并有博士后进站工作。消化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医务队伍,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主治医师5人,技术人员2人,内镜护士3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9人,硕士学位5人。现任主任邹益友教授担任湖南省内镜学会主任委员,科内其它医师各级学会任职15人次,各种杂志编委任职20人次。
我国消化病学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任该科客座教授,荣誉主任。
现任科主任邹益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学院)。科研主攻方向: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炎性肠病、内镜诊断和治疗。
副主任唐丽安教授,湖南省内镜学会委员,长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对肝脏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及参与多项课题;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9本。
科内多名教授分别担任了中华内镜学会委员、省消化病学会、消化内镜学、省内镜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已经成为我省在该领域的学术核心力量。自组建至今,在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势力的学科,经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科于2003年挂牌成立“湘雅消化系疾病诊治中心”。
本科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基金1项、卫生部科研留学回国基金2项、省科委重大项目2项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30项,教学课题6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6项,省教学成果2项、中南大学教学成果一、二、三等成果奖4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三等奖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诊断学》,参编全国高等医学统编教材(七年制)《实验诊断学》。主编、参编专著共20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我们的宗旨是“一切为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诚信于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急病人之所急,尽量缩短病人就诊和住院时间。
二、学科建设
科室设有二个专科病房,病床数85张,目前每年门诊量达60000余人次。拥有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消化实验室、胃肠功能检查室。可开展胃肠镜、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色素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等检查项目。内镜治疗项目有:消化道息肉微波、氩气、电切治疗;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胰胆管内镜介入治疗: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取石术(EST),内镜下胆总管结石的机械碎石、取石术,胰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胆胰管的良、恶性狭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剂注射治疗;贲门胃底缝合术;内镜下的粘膜剥离术(EMR)、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SD)等项目,吸引了省内外许多病人前来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消化实验室和胃肠功能检查室拥有13C质谱仪、倒置显微镜、胃肠动力测定仪、食道、胃PH值测定仪等,能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肝细胞代谢功能检测、胃排空功能检测、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胃肠动力学检查、24小时胃食道pH监测、早期胃癌标志物胃蛋白酶原I/II测定、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等。
学科分工明确、主攻方向相对固定,其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药物干预结肠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基因转染及临床治疗;
(3)内镜下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
(4)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研究;
(5)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科室特色技术介绍:
1、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治:消化道早癌5年生存率可达95~97%,而进展期癌5年生存率仅为20~30%。因此提高早期癌的诊断率,进行早期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是目前消化道肿瘤诊治的发展方向。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近几年前开展了色素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使用具有窄带成像技术(NBI)功能内镜,明显提高胃肠道粘膜早期癌诊断的准确性和阳性率,统计近几年我院资料,显示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已经达到10%以上。而内镜下的粘膜剥离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我科早在2004年即率先在中部地区开展了EMR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2009年新开展了ESD治疗癌前病变、早期癌,所有病人均成功切除病变并痊愈。
2、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病变:小肠全长5-7米,是人体中最长的器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肠被称为消化道检查的盲区,高达50%小肠疾病难以获得确诊,小肠疾病的诊断曾是消化系疾病中的一个难点。2005年率先在中南地区开展双气囊电子全小肠镜的临床应用,真正实现了全消化道的无盲区检查,五年来先后检查近500多例病人,显著提高了临床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痛的诊断率,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小肠疾病如: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小肠肿瘤、血管病变、憩室病等都得到确诊。该项技术获2005年度湘雅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奖及中南大学医疗成果奖,目前,该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内镜下黏膜下病变切除:内镜下的粘膜剥离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是针对浅表型黏膜病变的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我科于2004年率先在中部地区开展了此项技术,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癌前病变、早期癌等病变行EMR治疗,大部分病例均成功切除了病变并痊愈。该项技术获湘雅医院2004年度医疗新技术进步奖。近年来我科又开展了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该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 2 cm 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可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可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在ESD 技术已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一种新手段。目前此两项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内镜下胰胆管疾病的介入技术: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及由其发展起来的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使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对体质较差,合并症较多,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老年患者,效果尤为明显,我院是省内较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之一,近5年来约800名患者进行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约200名患者通过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病情好转。
5、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所引起的症状可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我科以邹益友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其中包括①特发性便秘患者结肠动力研究。②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机制研究。③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关系研究。目前我科开设有胃肠动力障碍疾病门诊,吸引了本省和周边江西、湖北、广西等地病人前来就医,为病人缓解了痛苦。
6、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为了克服超声波本身对骨性及气体界面不易通过的特性,弥补体表探测时出现盲区及内镜检查的某些局限性,进一步提高深部脏器如胰腺、总胆管下部及肝门部病变的诊断率,将超声探头固定在内镜前端,构成超声内镜,做扇型或旋转型扫描,提高局部病变的分辨率,既能了解病变的深度,也能了解病变的广度,同时还能清楚观察病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相互关系,必要时还可穿刺活检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