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易得羊水栓塞的原因可能包括手术操作引起的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羊膜早破、胎盘早剥以及子宫收缩过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羊水中的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1.手术操作引起的血管损伤
由于剖宫产过程中需要切开孕妇的皮肤、脂肪层和子宫壁等组织结构,此时容易导致微小血管破裂,使羊水中的有形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从而引起羊水栓塞。因此,在进行剖宫产时,应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对血管的损伤,以降低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例如,使用电刀等能量器械代替传统的手术刀具,可以有效地减少出血量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2.凝血功能障碍
如果产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增加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系统的可能性,进而诱发羊水栓塞。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应在术前积极纠正贫血并预防术后出血。如遵医嘱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制剂。
3.羊膜早破
羊膜早破是指羊膜在分娩前意外破裂,导致羊水流出的情况。这使得羊水中的物质,包括上皮细胞和毳毛,更易于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引发羊水栓塞。针对羊膜早破的情况,应立即停止待娩过程,并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感染风险。如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等。
4.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指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胎盘早剥后,胎盘剥离处的血管会暴露出来,这些血管可能会破裂,导致羊水中的有形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概率。对于胎盘早剥患者,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如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
5.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收缩过强会引起子宫内压力增高,导致胎盘血管痉挛性收缩,甚至破裂,从而使羊水中的有形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中,增加发生羊水栓塞的可能性。对于子宫收缩过强的产妇,应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来缓解宫缩。同时,可遵照医生建议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抑制宫缩。
产后恢复期间,建议产妇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恢复。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超声波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评估是否存在羊水栓塞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