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成员: 医生90位、主任医师21位
详细介绍:
中山医院普外科创建于1946年,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该学科总体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一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学科。
·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2002年被列为“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学科。
·历届普外科主任:沈克非 冯友贤 吴肇光 吴肇汉
·普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临床科室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点之一。
·1999年被确定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9名,硕士研究生55名,现有在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8名。
·每年承担约200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习医师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
·举办全国普通外科进修医师学习班20期,培养学员280多人。
·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普通外科新进展学习班10期,参加学员250多人。
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胆道专业组
是由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孟承伟教授和林守诚教授创立,现在著名胆道外科学家王炳生教授和童赛雄教授的带领下,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专业学组。长期以来,遵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宗旨,在胆道外科的医疗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许多进展,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本专业组是国内最先开展胆石症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管炎、胆结石的碎石和溶石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随后,又应用取石篮、碎石篮、体外冲击波碎石等多种非手术疗法治愈了一大批胆管结石病人。随着内镜和微创技术的开展,胆石症的诊治水平就更上一层台阶: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解决复杂性胆管结石和胆胰肿瘤的诊治问题;鼻胆管引流(ENBD)使不少危重和老年胆管炎病人渡过危险期;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EST)使不少胆总管结石患者免于手术;胆道镜和体内冲击波碎石仪的应用使胆管残留结石的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深受病人欢迎。在胆管损伤、复杂性胆石症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胆道疑难杂症的处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胆道癌(包括胆管癌、胆囊癌和壶腹癌)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建立了首株胆囊癌裸鼠移植瘤模型STSX-01和胆管癌裸小鼠移植瘤1号(HBDCM1-ZSH)和2号(HBDCM2-ZSH)模型。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和早期诊断的研究,首次采用胆汁曼陀罗凝集素点印迹法和结合活力测定诊断胆管癌,检测胆汁K-ras和p53基因突变分别诊断胆管癌和胆囊癌。首次报道肝门胆管癌的姑息性切除法和胆管癌的体内、体外化疗药敏试验,取得了一定疗效。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共同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合作,组织全市40家区中心医院以上医院进行上海市胆道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国内胆道癌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在胆道癌诊治上总结得出的应注意的八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数十年来,本专业组开展一系列基础及临床科研工作,先后承担14项卫生部、上海市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目录附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临床医疗成果奖2项等多项奖励(目录附后)。主编和参加编写各种教材和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为本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胆道专科门诊:每周二下午1:30-4:00 门诊二楼C2就诊区
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腹腔镜专业组
自从1992年开展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不断提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脾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数千例,效果满意。并在本科内进行技术培训,力求每位普外科医师都能掌握腹腔镜手术技术,以适应21世纪微创外科飞速发展的要求.
胆囊切除术:已被广大患者广泛接受,成为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息肉的首选术式,集中体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联合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随着技术水平提高,急性胆囊炎已不是手术禁忌.
结直肠切除术:研究表明,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根治术预后不差于开放手术,但对腹内脏器干扰、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均优于开放手术。DIXON术左下腹切口仅5厘米,MILES术腹部仅有一造瘘口。
甲状腺肿瘤切除:适应于直径4厘米以下甲状腺良性肿瘤。对于较小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也可在腔镜下行甲状腺叶切除,但需在腔镜下解剖喉返神经,技术要求较高。仅需在双侧乳晕上方和胸骨下端作3处0.5厘米和1厘米切口,避免颈部6至7厘米疤痕,满足年轻女性的美容要求。
脾切除术:开展手助及全腹腔镜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腹股沟疝修补术:直接进入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并且固定于腹横筋膜后方,肌耻骨孔周围的韧带上,更符合人体工程原理,做到真正无张力修补。修补范围更大,可同时修补双侧直疝,斜疝,股疝,复发疝。发现对侧隐匿疝。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分为经腹腔(TAPP)和全腹膜外(TEP)
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治疗肝脏真性囊肿。
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甲状腺专业组
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相反由于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常见的甲状腺肿块可以分以下几种: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甲状腺炎等,通过目前的术前检测手段不能完全确定病变性质。根据医生的判断,对于一些小于1cm的病变可以观察随访,对于大于1cm或质硬,病变有钙化的建议手术治疗。中山医院甲状腺外科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这建立在每年2000余例病例的基础上。手术并发症率低,不超过0.3%。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基础上,注重保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保证重要功能不受影响。对于甲状腺癌,术后配合同位素及内分泌治疗,患者大多有望获得长期生存。
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结直肠癌专业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作为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的主任单位之一,在大肠癌的诊治上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的诊疗水平居于国内前列。
创建于1946年的普外科,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大肠癌是中山医院普外科诊治的一个主要病种。蔡成机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大肠癌专家,在大肠癌围手术期处理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近年来,在秦新裕主任和许剑民副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普外科在大肠癌肝转移以及大肠癌的腹腔镜治疗的临床和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是国内率先开展大肠癌术前介入治疗和大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的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在大肠癌综合整治方面拥有悠久的传统,从吴肇光教授、吴肇汉教授、蔡成机教授到现在的秦新裕教授和许剑民副教授,代代传承,每年收治的大肠癌病例数逐年上升,2005年收治大肠癌达746例。王承培教授和蔡成机教授最早在国内运用国产吻合器进行结直肠癌手术,开创了国产冠状吻合器的先河,获得国家优秀发明成果奖1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标准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和结直肠癌术前新辅助介入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治疗可降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50%,延缓肝转移的发生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历史悠久,1972年我院外科王承培教授和吴肇汉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结肠镜检查,开创了我国结肠镜诊疗的先河,目前作为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中心的主任单位,年诊疗肠镜数9000例次,其中各类结直肠息肉4000例次,黏膜下肿瘤100余例,早期大肠癌50余例,各种大肠癌800例次(首发病例500例次、无法手术病例300例次),每年随访的结直肠癌术后病例300例次,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是普外科教授,博导,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肛肠学组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是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我国肛肠界知名的专家,在国内最早开展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术),目前被肛肠界广泛接受的“肛垫下移理论”,姚礼庆教授也是主要的推动者之一。姚礼庆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结肠息肉规范化随访理论”并积极进行了推广实施,为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开展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最早的单位之一,介入科和肝肿瘤内科开展的介入治疗为无法手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提供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复旦大学肝外科年肝脏手术1000例次,其中各类转移性肿瘤100余例。2000年~2004年共行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91例,1年生存率78.7%、2年生存率50%、3年生存率30.2%,平均生存时间31月,诊疗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门脉高压专业组
门静脉高压症是门静脉血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表现。门静脉压力增高后,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进而发生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呕血和黑便,以及腹水等症状。门脉高压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炎后肝硬化,其他原因有:血吸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先天性门静脉畸形等。
外科治疗的目的就是防治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同时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方法可分为两类: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代表术式有脾肾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和肠腔静脉分流术;阻断门静脉-体循环间的异常血流,其代表术式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断流术。
在老一辈外科专家吴肇光、徐维刚教授的领导下,门脉高压组的医师们不断努力,锐意创新,在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知识,更新观念,根据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肝功能分级、凝血功能等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同时,在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处理上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操作程序,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下降,手术疗效明显提高。10年间共行手术343例,手术死亡率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肝性脑病发生率6.1%,术后再出血率12.2%,5年生存率89.9%,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
门脉高压组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病床15张,监护床1张,并配备有各种先进的监护仪器。
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乳腺专业组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地区近30年乳腺癌发病率翻3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
依托“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雄厚实力和严谨求实的医疗作风,1999年由中山医院普外科、整形外科、放射科、放疗科和超声科富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及主治医生组建了“乳腺中心组”,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系列服务。开展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罕见)的诊治及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按肿瘤分期及病人需求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还有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组门诊量及手术数;量大幅上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手术并发症减少,已消灭术后皮瓣坏死,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处理术后皮下积液的措施。病人术后住院时间由2周缩短到1周左右,大大减轻了病人负担,增加了病床周转率。
由于全乳切除术会给女性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越来越多的患者渴望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尽量保持形体完美。因此,专业组重点研究保乳手术及乳腺癌术后即时乳房重造,积累了数百例的经验,并进行了科学的临床总结。分别于2003年、2005年乳腺癌全国会议及国际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并获2006年“复旦大学临床科技成果奖”、“中山医院创新技术二等奖”。我院的乳腺癌术后I期乳房再造在全国开展最早,目前积累的病例数最多,深受患者好评。
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胃肿瘤专业组
中山医院普外科胃肿瘤专业组,现有医生8名,其中教授、主任医生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生2名,主治医生3名;都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
普外科胃肿瘤专业组成立于2000年,依托于中山医院普外科。在院、科各级领导及科室前辈指导下,并在中山医院消化科、化疗科以及强大的辅助科室体系支持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年来在胃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科在胃癌诊治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一支主要由中青年外科专家、医师组成的成熟梯队。
收治的病例数和手术例数逐年增加,每年收治胃肿瘤外科手术病人已接近500例,是国内累积收治此类病例最多的单位之一。自从重新优化学科并成立专业小组以来,胃肿瘤组先后开展了以胃癌根治术(D1-D3)及胃癌扩大根治术为中心的系列临床研究工作,不断优化胃癌病人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统计资料显示本组胃癌患者肿瘤切除率、5年生存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胃癌数据库、组织库,制定了规范的中山医院胃癌诊疗指南;承担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1项,累积相关科研经费40余万元,进行胃癌及其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
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胰腺肿瘤专业组
中山医院普外科胰腺肿瘤专业组,现有医生7名,其中教授、主任医生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生1名,主治医生5名;都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1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正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普外科胰腺肿瘤专业组,成立于2001年,是目前国内胰腺癌治疗的主要中心之一,依托单位中山医院普外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的重点科室。在院、科各级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年来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收治的病例数和手术例数逐年增加,手术切除率稳步提高,并基本稳定在70%左右。开展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扩大胰十二指肠根治手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胰体尾切除术,以及包括胰腺切除手术在内的腹部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随着技术的日趋熟练,并发症发生率逐年下降,胆瘘、胰瘘的发生率始终在3%以下,五年累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4%,远低于文献报道的3-5%平均水平。术后的一年生存率达到60%,二年生存率为40%。承担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一项,上海市卫生局基金一项,复旦大学青年基金二项,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项,累计资助额28万元。胰腺肿瘤专业组成员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篇(“中华”类杂志发表文章18篇),英文文章5篇,其中胰腺癌的论著23篇,还与其他科室同仁联合发表胰腺癌论著8篇。参见全国性胰腺外科会议三次,全国外科年会一次,累计发表会议论文32篇,作大会发言3次。在全国性学习班上作学术讲座四次,提升了中山医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影响。
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是国内最先开展临床营养支持的单位之一, 40多年来,在著名外科学家吴肇光教授和吴肇汉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营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在如何安全、合理有效地开展临床营养支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项研究结果均属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长期肠外营养和家庭肠外营养治疗短肠综合征病人方面,取得满意的结果,救治了大量胃肠道功能衰竭病人,其中一典型病例已健康存活20年,并顺利分娩一健康女婴,属世界首例报道。营养支持使消化道瘘的病死率降至5%以下,瘘的自愈率提高至77.8%。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死率降至10%左右。在氨基酸溶液、复方微量元素制剂及三升静脉营养输液袋研制方面的成绩,为我国的民族制药工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在临床营养基础研究领域作了大量、系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临床营养支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市级、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2项,完成大小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奖项目20余项。多项研究结果均属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举办了20余期全国临床营养学习班、培训班,在普及临床营养知识和规范临床营养应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培养了临床营养硕、博士研究生40余名,2000年建立了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目前是我国临床营养支持学组的组长单位,是我国临床营养药理验证基地。近年来,我们在短肠综合征诊治方面作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3年该课题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过数十年的工作积累,我们已经培养了完整的学术人材梯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手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系列研究:1. 应用稳定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各种状况下营养物质代谢、利用。采用稳定核素示踪法,对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代谢改变、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状况及利用率进行检测,客观评价各种状况下机体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以及代谢改变情况,并且对营养支持摄入的底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进行定量追踪评价,为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也能更好地促进病人康复。2. 分子营养学和肿瘤营养学。包括:(1)肿瘤恶液质病人体内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2)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重点研究肿瘤恶液质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研究。(3)肿瘤恶液质的基因学研究。上述这些相关的课题均是目前国际上营养及代谢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际上领先的课题,在国内尚属空白。我们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可提高国内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水平,其中包括探索肿瘤病人营养标志物的研究、蛋白组成的监测技术。进一步确立本单位在国内临床营养研究上的领先地位。对规范肿瘤的营养治疗,制定合理的监测指标,提高我国在肿瘤营养治疗领域的整体水平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