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成员: 医生22位、主任医师6位
详细介绍: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现为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挂靠学科;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政府首批和第五批中西医结合肝病防治研究特聘专家岗位、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挂靠学科;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重点中医专科等。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单位,广西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和广西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挂靠科室。众多荣誉的获得充分彰显了该学科已成为国内著名、广西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临床优势学科及专科。拥有中医内科学(肝病方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继续再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中心。该团队由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员组成,其中博士10名(含在读博士),硕士11名;拥有1个国家重点研究室,2个科研实验室,该学科近年共承担国家级、部(省)级、厅(局)级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肝厥(肝性脑病)”的牵头单位,制定全国肝性脑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引领行业发展。
肝病学科是广西规模最大、技术最雄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中心。目前学科共开设3个病区(肝病一区,电话:0771-5362553;肝病二区,电话:0771-5361232;仙葫院区脾胃肝病科,电话:0771-5361260),拥有住院病床200张,目前年门诊量达50000人次,年住院病人近5000人次,形成了门诊、病房、实验室一条龙,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一体化功能齐全的结构体系。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学科近年共承担广西科技攻关项目7项,申请项目组成员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其中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5项,分别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分别为专利:简易灌肠器(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解毒化瘀颗粒(针对高胆红素血症)、癌痛消颗粒(针对原发性肝癌),后2项获医院院内制剂批件,已在院内制剂室生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腑开窍法(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肝性脑病技术被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中的慢性重型肝炎项目组采纳,在全国16家医院推广应用。申请项目组所在的研究团队具有承担、完成科技攻关的良好记录,并已建立了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具有通过科技攻关提高广西整体肝病防治水平的能力和实力。
本学科主要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硬化(肝纤维化)研究;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研究;壮医药及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病研究等4个方面成绩斐然。
肝病学科特色优势
1.中西医结合防治肝衰竭
肝衰竭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现该科每年收治区内外肝衰竭近300多人次。该学科首倡肝衰竭“毒邪-毒浊”新学说,创新性提出肝衰竭3型辨病论治新模式,形成了以解毒化瘀系列方为主、中医外治法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实现了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中医诊断与用药的精确性,解决中医治疗肝衰竭的稳定性及可操作性之瓶颈,有效地提高了本病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中医药防治肝癌(癌前病变)
广西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地区之一,该学科创新性提出了原发性肝癌“毒浊致病”新学说,认为湿、痰、瘀、毒为原发性肝癌发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提炼了解毒化浊新治法,总结了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精方——癌痛消颗粒,降低了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
3.壮医药防治慢性肝炎
从壮医药中寻找慢性肝炎治疗的突破口,提出壮医“解毒补虚”理论:认为肝为谷道的相关腑脏,在体虚的基础上毒邪内侵并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道路不通所致;虚亦病因,正气虚是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道路不畅是肝炎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在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下,形成以壮药白花蛇舌草为主的乙肝宁片和院内协定处方白花清肝解毒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4.中(壮)医药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
逆转肝纤维化、阻断肝硬化发展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该专科追踪学术研究热点,总结了系列用于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经验方——壮肝逐瘀煎、化肝纤冲剂、健肝散等,有效地逆转肝纤维化病变,延缓肝硬化的发展,并灵活运用中药“攻”、“补”、“消”的阶段疗法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获效甚佳。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