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成员: 医生12位、主任医师11位
详细介绍: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创建于193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与积累,在全省临床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现有在职医、技、护人员30人,14名医生中,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
耳科学与听力学为耳鼻咽喉科发展最快速和最活跃的三级学科,近20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卓著,临床医疗(预防)和基础研究总体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该学科2002年被正式接纳为听力国际、国际耳鼻咽喉科协会联盟、国际听力学会三大国际权威组织的联合中心。学科带头人卜行宽教授为国际和国内知名耳科学与听力学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世界卫生组织防聋顾问、听力国际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听力言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HI/IFOS/ISA中国江苏中心主任、江苏省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学术带头人赵晓埝副主任医师为江苏省知名的耳外科专家,擅长显微外科手术,在省内领先开展了多导电子耳蜗植入术;学术带头人邢光前副主任医师为“333工程”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南京耳鼻咽喉科学会委员、秘书等职。学科现有一批团结拼搏、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队伍,近3年来承担WHO、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奖项9项,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并为WHO文件收录。
现有技术特色与优势:
数十年来,学科始终将聋病防治作为主攻目标。围绕该方向,开展了耳科疾病及听觉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遗传聋分子机制研究、内耳病理研究、听经路显微应用解剖研究、新型测听项目的开发与临床应用研究等基础工作。临床上,开展了听觉、前庭功能的系列检测和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对分泌性中耳炎、突发性聋、耳鸣和耳源性眩晕等开展了疗效确切的有特色的非手术治疗;在听力重建显微外科的基础上,开展了耳神经外科和电子耳蜗植入术;对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开展助听器个耳化选配及听觉、言语康复工作。
(一)听功能和前庭功能评估技术。该学科拥有先进的主、客观听力检测设备系列和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和专职技师,可为各类型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全面的定量、定性和定位诊断。对听功能评估的频率范围几乎包括正常人耳的整个听觉动态范围,其中耳声发射测试、超高频测听、声场测听等项目属国内首批开展。
1995年国内领先开展了扩展低频测听项目,自行研制成扩展低频测听系统,建立了自由声场和扩散声场条件下的正常青年人参考阈声压级,为该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获200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合作,在国内率先研制和应用计算机听力-语言诊断与康复系统,极大提高了相关疾病的诊疗和康复质量,获2000年江苏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来又进口了眼震视图(VNG)和电热空气刺激器等最新设备,为眩晕患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耳显微外科及多导电子耳蜗植入工程。在近半个世纪耳显微外科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该学科已可对几乎所有的传音性聋进行精细的手术治疗,进而向感音性聋的手术推进。1984年开展了单导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1987年正式用于临床。1997年从国外引进多导电子耳蜗植入系统及相关技术,并于1999年初为首例聋儿植入获得成功,为我国第七家、华东地区第二家开展该项目的医院。该技术应用4年多来,已使不少重度耳聋患者或重新回到原有工作岗位,或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提高多导电子耳蜗植入效果,相应开展了圆窗区显微应用解剖、扩展低频听力与植入效果的相关性等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
(三)助听器个耳化选配。199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具有科学化、个耳化特色的真耳测量助听器选配工作,弥补了传统选配方法的不足,提高了患者的助听效果,对推动听、语康复的正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该工作得到WHO首肯,学科带头人卜行宽教授参与《WHO发展中国家助听器指南》的起草和审定工作。
(四)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治。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眩晕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的25%以上,长期以来该病常被误诊且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该学科在参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国内领先于1996年开展了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1998年起又开展了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工作,均取得满意效果,至今已为数百例患者解除了疾病之苦。上述研究相继并率先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通过会议交流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该技术正逐步得到推广。
(五)遗传聋系列研究。从1983年开始,课题组多次受国家和江苏省卫生厅经费支持,报告了世界最大的遗传聋家系,并从听力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进行了20年的跟踪系列研究,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在线粒体上定位了致聋相关基因,进一步研究将可能最终揭示该家系耳聋的分子机制,为该类型遗传聋的防治提供突破的基础。前期工作曾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
(六)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1998年从国外引进,在国内首批开展,时间上仅次于美国,几乎与欧洲联盟同步。联合应用耳声发射和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技术的方法和标准与国际接轨。结合国情提出了产科、新生儿科、耳科、听力、康复和医政的有机联合方案,并且拟定了切实可行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操作规范。通过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其他兄弟单位逾万例的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模式,对筛查出的听觉障碍患儿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目前,所建立的筛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并在国内推广应用,学科带头人参加了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获200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七)耳疾与听觉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策略研究。听觉障碍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感觉缺陷,听语残疾占我国各类残疾之首位,而获取准确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是开展耳聋综合防治和制订相应对策的基础。该学科在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支持下,于2000年制订了“江苏省耳科疾病及听觉障碍调查与服务计划”,现已完成预试验工作,受到WHO总部及世界各大听力学权威组织的高度赞扬,即将修订出版的“WHO耳疾和听觉障碍调查指南”中也将采纳我们的经验和建议,在世界范围推广。该工作将在江苏省全面展开,并拟由该科负责在近年延伸到全国范围。该项目为我国唯一按WHO规范制定的大规模耳疾和听觉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通过调研,可望建立我省及我国耳科疾病和听觉障碍资料库,进一步制订防聋治聋策略,向政府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的启动也将带动我省乃至我国耳科学与听力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