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由抗凝剂过量使用、感染性休克、严重创伤、大面积组织灼伤、长期血液透析等病因引起,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患者应立即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抗凝剂过量使用
由于抗凝剂可以抑制凝血因子合成和活化,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因此,在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以防止过度抗凝。
2.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衰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此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DIC。DIC诊断后应立即开始治疗,包括补充凝血因子、控制出血等。
3.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微血管破裂,使凝血因子暴露于循环中并被激活,形成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诱发DIC。DIC患者可遵医嘱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
4.大面积组织灼伤
大面积组织灼伤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释放促凝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凝血系统的各种成分,导致血液凝固异常加快,从而引发DIC。对于大面积组织灼伤引起的DIC,通常采用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等方式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5.长期血液透析
长期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血管壁受损,促进凝血因子入血而诱发DIC。针对长期血液透析引起的DIC,医生可能会建议减少透析频率或更换透析方式。
DIC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出血风险。饮食方面宜清淡且富含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