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状结肠间疝

首页

什么是乙状结肠间疝

举报/反馈2023-07-21

乙状结肠间疝是指乙状结肠由于腹内压增高,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凸入腹股沟管的一种疝,此病较为少见,好发于老年人,可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肠梗阻、肠坏死的情况。

1、病因:乙状结肠间隙后壁比较薄,腹内压增高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解剖异常、腹内压长期增高,如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小儿长期频繁啼哭、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腹腔积液、慢性非特异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腹部肿瘤等。另外,手术是治疗乙状结肠间隙的主要方法,如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2、临床表现:乙状结肠间隙后壁出现明确压痛点,是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表现,压痛点在肚脐左下方,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腹痛、腹胀的症状会更加明显。如果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则腹痛、腹胀会更加明显,同时会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的现象;

3、检查:通过腹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乙状结肠是否出现向下移位的情况。如果在腹部CT检查中,明确存在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情况,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乙状结肠肠梗阻;

4、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则应尽早进行治疗。一般可以通过禁食水、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以及胃肠减压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出现乙状结肠穿孔、腹膜炎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相关文章
取消
热门推荐
糖尿病
高血压
不孕不育
性病
腰间盘突出
肝病
妇产科
男科
皮肤科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