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院科室详情

首页
首页 简介 专家 科室 指南 评价
烧伤外科

主页 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院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民营

科室互联网影响力
736705总访问量
0主任医师
0患者评价
0昨日访问量
10科普文章
0科室医师
烧伤外科简介

以危重烧伤、复合伤救治及其并发症防治为主,在烧伤救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先后30余次主持全国、全军成批危重烧伤、复合伤和化学武器伤患者的救治工作,是我国烧创伤救治的重点支持单位和指导单位。

1 、烧伤休克期复苏方案的改进、氧自由基损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 烧伤休克期复苏方案的改进,采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学,修正了传统的输液公式;

2) 休克期切痂植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开展了休克期输全血、延迟复苏、休克期肠道缺血与细菌、内毒素移位和氧自由基损伤的多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休克的三个目标,即:及时、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预防或纠正显性休克;迅速恢复肠道的血供,改善隐匿性休克;防治氧自由基的损伤。

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

2 、大面积烧伤救治、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 对重症烧伤病人重要死亡原因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证实烧伤休克、感染、炎症介质失衡是导致脓毒症、MODS的重要原因,明确了烧伤脓毒症的诱因、临床特点及转归;

2) 成功地复制了符合临床的双相迟发 MODS 的动物模型,为研究 MODS 的防治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多种动物模型和创、烧伤病人中监测了多项生理、生化、各类介质(内毒素、细胞因子、花生四烯酸等)的变化,以及不同层次病理学改变(包括免疫电镜、免疫组化、冷冻蚀刻等),开展了形态与功能、实验研究和临床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在发病机理上证实了全身炎症失控的重要性,并提出“两次打击”和“双相预激”假说;

3) 率先提出符合烧伤临床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公认,总结并制订了烧伤脓毒症防治的综合措施;

4) 提出了烧伤脓毒症骨骼肌“有氧糖酵解”新概念,阐明了其发生机制,并证实“有氧糖酵解”是高乳酸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建立了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研究的相关研究方法,阐明其变化规律、信号传导及调理机制,发现Ubiquitin系统是严重烧伤、脓毒症状态下骨骼肌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

6) 明确了代谢激素作用紊乱和炎性介质失衡是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主要原因,糖皮质激素、TNF-α和NF-κB具有调节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的效应;

7) 成功应用潘生丁、大剂量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短程联合治疗,显著改善脓毒休克状态,为抢救赢得时机;

8) 率先采用血仿膜吸附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解决了凝血功能障碍、常规血液透析出血并发症的难题;

9) 摸索出应用血液净化控制烧伤脓毒症的时机,改善了危重烧伤脓毒症病人的预后;

10) 提出了重视生长激素使用下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防治高血糖、促进蛋白合成和如何补钾的新策略;

11) 重视早期抗凝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提出了低分子量肝素干预指征;

12) 总结、完善、应用了多项全程防护脏器功能损伤的综合措施,有效防止了烧伤脓毒症向MODS发展,抢救成功数百例濒临死亡的病人;

13) 将自由基和肠源性感染等概念引入高速投射物致多脏器损伤,提出采用生长因子促进内脏损伤主动修复;

14) 率先揭示了高迁移率族蛋白-1、生物喋呤、脂多糖结合蛋白及脂多糖受体CD14参与脓毒症、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的防护效应,对减少早期死亡率和提高后期康复率有重要指导作用。

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并在全国1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使我国脓毒症和MODS的临床防治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3 、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展开全部
收起
烧伤外科专家全部医生
其它科室
健康资讯
取消
热门推荐
糖尿病
高血压
不孕不育
性病
腰间盘突出
肝病
妇产科
男科
皮肤科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