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别名: 安徽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纠正
脑病三科介绍

科室成员: 医生6位、主任医师4位

详细介绍:

一、基本情况

我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局肝豆状核变性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机构,为安徽省中医脑病质量控制中心,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中医重点专科脑病协作组组长单位。拥有国家局三级实验室3个,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挂靠单位。本科室拥有合理的人才梯队,目前共有在职人员24人,医生人数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护士人数15人,其中主管护师6人,护师9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全科正规床位41张,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约1600人次。本科门诊常年配有高、中级职称人员出门诊,每天均有2位专家门诊,年门诊量平均1.5万人次以上。

二、专家介绍

杨文明,男,1964年生,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院长。曾先后到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医学院作专业研修,2001-20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及博士后工作。现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及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协作组组长,安徽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委,安徽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安徽省神经科学会常委,中国帕金森病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药临床杂志》、《安徽医药》等多家杂志的编委和执行编委。主编本科生、研究生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副主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神经定位诊断学》,主编《新安医学研究集成临床研究》等多部新安著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汪瀚,男,1975年生,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科学院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专科(脑病科)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分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组副组长,安徽省第七批“115”(中医脑健康药物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助理。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2019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9年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2018年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技术一等奖2项,201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2020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4年、201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2009年、2014年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证书2项。

王晓旸,男,1972年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脑病三科副主任医师,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脑病学组组员。“抗震止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专业擅长: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痴呆、神经遗传病、神经痛、颈椎病、肌病、头痛、癫痫、失眠、眩晕、面瘫、焦虑、抑郁等神经症。

汪美霞,女,1977年生,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脑病三科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及安徽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抗癫痫协会会员。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多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奖3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6年赴德国中医药文化交流,2017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学习脑血管介入技术。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对周围神经病、癫痫、肌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丰富临床经验。

董婷,女,1979年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擅长神经科常见疾病及多种疑难并发症的诊治。2016年在德国吕納堡医院交流访问。已发表论文(第一作者)1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先后主持、参加多项国家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省级科技厅科技成果4项。

三、医学教育

科室每年招收专业学位、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多名。每年接收实习生、进修生、轮转生、规培生学员200余名。本专科主要承担《西医诊断学教学》、《神经病学》任务,配备教学秘书,认真执行教学工作手册,实行青年教师试讲制度、督导组教师听课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经常召开教师、学生、督导组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反馈。另外,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本科一直承担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临床实践、专业理论、科研、教学等等。对学员的德、勤、能、绩等方面进行阶段考核和综合评定,并填写转科考核表。通过培训,住院医师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住院医师培训临床实践时间和临床技能、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考核要求。

四、科学研究

在保证出色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科室侧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1.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新技术;2. 内镜诊疗新技术;3. 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现承担国家、军队、北京市等研究课题及基金10余项。

有4个(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所有人员均来自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老中青相结合,学术梯队整体实力较强。在优势病种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病人来我科就诊。我科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保持与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与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相结合;传统四诊“望、闻、问、切”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实践,做到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创新服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与提高医疗质量相结合;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经验与临床师承工作相结合,有力的推动了科室的发展。

科室医生
擅长疾病
健康资讯
取消
热门推荐
糖尿病
高血压
不孕不育
性病
腰间盘突出
肝病
妇产科
男科
皮肤科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