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一所集心血管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的、著名的心血管病医院。她成立于1958年,前称广东省胸腔疾病研究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我国组建了一支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外科医生为主的医疗队伍,赴阿根廷进行为期一年医学考察,这批专家回国后即积极开展工作,全面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医学事业的发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也因此成为当时国内最早恢复心血管疾病科研和临床的单位,并由此迈开了她高速发展的步伐!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全所现有职工556人。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38人,中级职称200人,初级职称215人。学位结构:博士47人,硕士76人,学士1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16人。开放病床450张。
主要科室:
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儿科、心血管病门诊部、放射介入科、心脏康复科、麻醉科、流行病学研究室、冠心病重点研究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风湿性心脏病(现为结构性心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心血管临床药理研究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室。2011年,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附设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防治与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广东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质控中心、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美国哈佛大学冠心病外科技术培训中心、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广州市心脏急救中心。
医疗技术:
稳定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色,科技创新与学术交流促进了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特别在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的诊治方面,研究所一直走在我国的最前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大隐静脉搭桥转流术”、“小儿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等,代表着当时国内最高水平。八十年代初,又在国内最早开展“经皮穿刺气囊导管心脏瓣膜成形术”,这种技术被誉为“20世纪心血管医学里程碑式的革命”。九十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心电生理射频消融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等,如今也依旧一直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外周大血管、颈动脉、肾动脉介入治疗和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等已成常规,介入治疗手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嵌入式”治疗增加了复杂心脏病的手术机会,提高了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水平,成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新的特色之一。
近5年来,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屡创佳绩,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新生儿、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手术,大部分开国内先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成功地为出生仅9小时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大动脉调转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成功接受此类复杂外科手术的出生年龄最小的患者;2008年成功进行国内最低体重早产儿的体外循环手术(体重仅1.13kg),2010年2月,又成功地为一例胎龄只有26周,体重只有640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心脏手术。现在,研究所2011年完成小儿先心病外科手术1700例,其中新生儿手术例数已突破100例,其中,体重小于2.5kg 占 1.4%,体重2.5-5kg 占 19.5%,年龄小于 1岁 占 45%,总手术死亡率2.2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我国开展新生儿小婴儿心脏外科手术最多、水平最高的单位之一,使许多过去无法医治的复杂重症先心病人获得新生。
不仅如此,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在国内也享有盛誉;在终末期心脏病的治疗及研究方面,1998年成功施行广东省首例心脏移植,2006年成功施行广东省首例心肺移植,2009年成功施行广东省首例再次心脏移植,心脏移植后患者的最长存活时间已超过10年;研制出系列国产气动左心辅助泵并取得国家临床试用证书,获准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量经治的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长期的门诊随访治疗。心血管病专科门诊部设有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和心血管中医科。各科均开设专家门诊和专科门诊。应诊医生均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技术骨干,其中80%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为此,先后开设了多个亚专科门诊,如冠心病专科门诊、高血压专科门诊、心房颤动专科门诊、代谢综合征专科门诊、慢性心力衰竭门诊及心儿科专科门诊、双心门诊等,对各类病人进行更专业、更系统的治疗和随访,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2011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完成近13000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心脏外科年手术量近4000例,手术成功率接近98%,年收治病人15000余人次,门诊量达430000余人次。
科学研究:
研究所的临床医疗水平之所以能不断提高,长期走在国内领先行列,其动力的源泉在于强大的科研工作。从1978年—2011年,共有141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1项(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国家攻关重大成果奖1项),部省级奖励68项,省厅级奖励52项。在获奖的科研成果中,有126项推广应用于临床。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十一五”期间,在先心病外科,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又承担了3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
2012年,研究所庄建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进行的《复杂先心病防治网络建设及优化治疗策略研究》项目成功获得了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资助。这是全国范围心脏外科领域唯一的连续资助项目之一,也是庄建教授继“十一五”之后连续获得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资助,标志着研究所先心病防治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另外,吴书林教授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和陈纪言教授的《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优选方案研究》亦作为课题联合负责人参加了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
2011年,林曙光教授申报的《广东华南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580万元立项资助。医学研究中心余细勇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Niche在干细胞心肌分化与心脏异常发育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资助经费总额220万元。这是研究所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庄建教授申报的 《复杂先心病防治网络建设和优化治疗策略研究》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 426万资助。
心内科林曙光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心外科庄建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所长吴书林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林曙光教授为美国心脏科学院院士,香港心脏专科学院院士;陈纪言教授为香港心脏专科学院顾问院士、张智伟教授为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多年来,研究所始终将科研紧紧围绕能给人民健康谋福利的最具临床意义的项目进行。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东风湿心、风湿热是高发病,禤湘耀教授就组织全所的力量投入到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WHO的高度赞扬。40年过去了,研究所在此领域依旧世界领先。介入技术创伤小、花费少,病人康复快,现在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这项技术在30多年前还处于空白,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专家从美国、日本将这项技术引进到中国,开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河。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精细而又昂贵,长期依靠进口,如何使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国产化,从而降低病人费用是近年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心儿科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先后研制出了多种新型介入治疗器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价格仅为进口器械的三分之一,极大地降低了医疗费用,如今这些器械远销东南亚等国家,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射频消融导管研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都是围绕心脏病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临床运用都将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为千万人民谋福祉。
在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方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业已形成特色和优势。2004年建立起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监测网,组织全省22家市级骨干医院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情况调查,监测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开展孕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技术研究,在胎儿期检出有先心病缺陷胎儿,采取措施,减少先心病儿出生率。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上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目前,研究所儿童超声心动图室成为广东省先心病产前诊断中心,创立的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和出生后治疗一体化模式成为国内首创,胎儿体外循环与胎儿先心病宫内干预的实验研究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国际交流:
走出去,请进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直放眼世界和国际大舞台。由本所主持举办的“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经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学术盛会之一,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同时,每年还派出100多人次科技骨干参加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大量的最新科技信息使研究人员获益匪浅。中青年专家频频登上国际顶尖学术讲台,代表中国展示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心血管病医生的风采,也提高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学术地位。目前,共聘请国内外、港澳台23名著名专家、教授为研究所名誉教授。与近20余家国外、港澳台著名医学院开展合作。心研所也有多名专家被聘请为国内外著名医学院的名誉教授。
人才培养: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也是高级心血管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1978年研究所成为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1年又成为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内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儿科心血管、肿瘤学四个硕士点以及外科心血管和内科心血管两个博士点,2004年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25名;已培养博士67名、硕士143名、出站博士后15名;现有在读博士生28名、硕士生55名、在站博士后3名。三十余年的学位建设,最早培养的硕士如今早已成长为美国心脏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三十余年的人才培养,从这里毕业的硕士、博士或成长为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军人物,或成长为在行业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不仅如此,从1978年开始,研究所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内儿科心血管医师学习班”,招收全国各地医院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至今已举办30余期,共有千名学员毕业。这些学员现都成为各地医院的医疗骨干,有不少人成为医院领导和当地学科带头人。研究所也是卫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
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走过的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是几代人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历程,更是一条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耕耘之路。在五十余年的历程中,诸如查树兰、禤湘耀、罗征祥等老一辈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用艰辛的劳动开创了南中国心血管病领域的发展之路,如今,诸如林曙光、曾国洪、庄建、吴书林等新一辈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已颇有建树,在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奋斗,求创新促发展;不仅如此,还拥有一批已在国内心血管病各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专家,以及一个500多名医护人员的团队,这些都为这个南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心血管病医学研究中心蓬勃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在未来的日子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将继续用心钻研技术,用心谋求发展,用心呵护人民健康,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