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是为了预防术后感染、术后出血、术后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或吞咽障碍,以及部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引起的呼吸道功能障碍。该措施可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1.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通常生长迅速且难以控制,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手术切除后,由于病变部位邻近气道,肿胀、压迫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放疗以消灭残留癌细胞。
2.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虽然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但其生长会导致局部占位效应,进而引起呼吸道受压,导致通气不足。针对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摘除术等非侵入性手术。
3.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由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和肿胀加剧,进一步影响呼吸道通畅。抗生素是治疗术后感染的主要手段,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4.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是指手术过程中未完全止血或术后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的情况,严重时会引起窒息风险。止血措施包括使用缝线、压迫或应用止血药物,如肾上腺素、凝血酶等。
5.术后水肿
术后水肿是常见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手术创伤引起的局部组织液积聚。促进术后水肿消退的方法有: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等;以及减少钠盐摄入量。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吞咽能力,定期评估是否需要行气管切开。必要时,还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CT扫描,以评估肺部状况并指导治疗决策。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