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被微生物如细菌或真菌附着并引起炎症的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致病微生物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附着于受损的心脏内膜上,形成赘生物,导致微血管栓塞和组织坏死。这些微生物在心内膜下繁殖,产生毒素和酶类物质,引发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心内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心脏杂音增强、贫血、皮肤黏膜出血点、脾肿大等。由于感染会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出现发热等症状;而心脏杂音增强则是因为赘生物的存在使得血液流经时产生湍流所致。
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需要进行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项目。通过血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致病菌株;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结构异常及赘生物情况;心电图有助于评估心脏传导功能是否受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联合手术干预。抗生素治疗旨在清除体内的致病微生物,例如青霉素G钾注射液、阿莫西林胶囊等;手术干预可能涉及瓣膜修复或置换以去除受损的内膜。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使用共用的剃须刀或其他个人用品,以减少细菌传播的风险。同时,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