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围性瘫痪

首页

什么是周围性瘫痪

举报/反馈2023-07-20

周围性瘫痪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变位于皮质下,多由于基底节区或内囊,分布为单个肢体或多个肢体。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瘫痪的类型包括肌张力增高型、肌张力减低型、腱反射减弱型、迟传型、无力型和木僵型。

1、肌张力增高型:以上肢伸肌张力增高为主,上肢以肩胛带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为主,下肢较为少见,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

2、肌张力减低型:以四肢肌张力降低为主,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可伴有震颤和腱反射亢进;

3、腱反射减弱型: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降低为主,腱反射可活跃,可出现迟传型、无力型和木僵型;

4、迟传型:主要是腱反射延迟超过正常对侧,可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5、无力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可出现迟传型、无力型和木僵型瘫痪,腱反射正常,可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6、木僵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松弛、腱反射亢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周围性瘫痪的患者需要加强对患侧肢体的护理,预防压疮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可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同时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生活活动训练等,有助于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取消
热门推荐
糖尿病
高血压
不孕不育
性病
腰间盘突出
肝病
妇产科
男科
皮肤科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