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牙周炎拔牙后,可能会出现伤口暂时性出血、伤口感染、牙龈萎缩、牙槽骨萎缩、牙齿松动、口腔卫生不良等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就诊,遵医嘱进行护理,有助于恢复。
1、伤口暂时性出血: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后伤口没有形成良好的止血措施,可能会导致拔牙后3-5天内出现拔牙窝的渗血情况。一般在拔牙后24小时,医生会在拔牙创口内放置止血药物,如明胶海绵、碘仿纱条等,然后再进行缝合。正常情况下,7天左右伤口就可以愈合;
2、伤口感染:如果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后不注意口腔卫生,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拔牙创口感染。由于炎症刺激,会引起伤口红肿、疼痛,甚至发生干槽症,导致疼痛时间延长,并且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拔完牙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牙龈萎缩:由于慢性牙周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牙龈慢性萎缩,拔完牙后由于没有牙槽骨的支撑,可能会出现牙槽骨的暴露,进而导致牙根外露、干槽症等情况;
4、牙槽骨萎缩:由于慢性牙周炎的刺激,可能会导致拔完牙后牙槽骨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吸收现象,导致邻牙向缺隙侧移动,造成患者出现偏颌现象;
5、牙齿松动:如果慢性牙周炎患者拔除患牙后,未及时进行后续治疗,可能会导致缺隙内的邻牙出现移动,造成缺失牙齿松动的现象;
6、口腔卫生不良:拔完牙后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可能会导致拔完牙后出现干槽症,进而导致局部出现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溢脓、疼痛等症状。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