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性精神障碍治疗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脑血管扩张剂、脑代谢活化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来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例如,氯丙嗪能阻断多巴胺D2受体,从而改善这类症状。主要适用于以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病性症状明显者。
2.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缓解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如氟西汀可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适合于存在显著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及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
3.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能够增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的氯离子通道开放频率,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发挥中枢抑制效应。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具有高度亲和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症的治疗。对于伴随睡眠障碍的脑血管性精神障碍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4.脑血管扩张剂
脑血管扩张剂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进而达到缓解由脑血管狭窄引起的缺血缺氧状态。代表药物为尼莫地平片,其能对抗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适用于因脑血管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
5.脑代谢活化剂
脑代谢活化剂能促进大脑能量代谢,增加葡萄糖利用,改善脑细胞的能量供应,有助于恢复受损的大脑功能。吡拉西坦注射液能促进磷酰胆碱合成,有利于磷酰胆碱贮存量增多,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改善记忆功能。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伴有智力衰退及记忆力减退者。
针对脑血管性精神障碍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利于病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