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和尿液潴留,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膀胱和尿道的功能障碍,建议及时就医以评估和治疗。
1.尿频
尿频是指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有关。
膀胱壁受到刺激时,会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出现频繁收缩的情况,从而引发尿频的现象。
2.尿急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先天发育异常、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影响到膀胱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患者会出现尿急的症状。 当膀胱内积聚一定量的尿液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通过传出神经来控制膀胱的肌肉收缩,此时就会出现尿急的现象。
3.尿失禁
尿失禁通常由神经损伤引起,如脊髓损伤或脑卒中,导致膀胱括约肌失去正常的控制力。当膀胱充盈至一定程度时,压力会超过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导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尿失禁的发生是因为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膀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储存尿液,因此容易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4.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可能是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所致,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或尿道括约肌失调可导致排尿困难。 这种情况多见于男性,主要是因为神经源性膀胱导致了前列腺增生或者尿道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尿液排出的过程,使得排尿变得困难。
5.尿液潴留
尿液潴留是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膀胱颈口松弛或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使尿液不能顺利从膀胱排出而滞留在膀胱内。 尿液潴留通常发生在膀胱底部,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无法正常收缩和排空,尿液在膀胱内积聚过多,超过了膀胱的容量,形成了尿液潴留。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症状,建议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超声波检查以及盆底肌电图等以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药或α受体拮抗剂,以及行为疗法,如定时排尿训练。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限制液体摄入以防膀胱萎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