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否传染,主要取决于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类型,常见的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若患者患有病毒性心肌炎,建议及时就医给予针对性治疗。
1、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通常在气温较低时易暴发流行,相对于其他病毒感染性心肌炎较为常见,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若患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中可携带柯萨奇病毒,常可通过食物、饮用水和空气传播,所以在接触患者粪便时应注意手卫生,避免感染;
2、埃可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在冬春季节高发,多发于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者直接接触埃可病毒污染的食物、衣物等感染,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咽痛、腹泻等症状,埃可病毒传染性强,但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
3、肝炎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急性肝炎患者,如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可通过血液、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通常不通过呼吸道传播;
4、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可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多发生于秋冬季节,且传染性强;
5、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成人偶发,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鼻腔分泌物或眼结膜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毒种类,并给予针对性抗病毒治疗,如使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使用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同时还需要给予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如辅酶Q10等。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