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取决于病情活动程度及是否有肝功能损害。
急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感染后出现的一过性感染状态,大多数为自限性疾病,不经特殊处理也能自行痊愈。但部分急性乙肝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并伴有血清ALT水平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这种情况可能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增加肝硬化的风险,所以需要抗病毒治疗。
如果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则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此时机体与肝脏细胞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状态,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病情恶化。
在临床上对于急性乙肝的诊断要慎重,避免将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误诊为急性乙肝,以免延误病情。
因此,在确诊急性乙肝后,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同时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