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滥用、吸烟、焦虑,这些因素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在强酸性环境中存活并损伤黏膜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通过药物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2.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导致胃黏膜保护层受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壁的侵袭作用,进而诱发胃炎的发生。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剂量或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替代品,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可降低胃炎风险。
3.酒精滥用
酒精直接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H+分泌,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使其变性坏死,同时影响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形成,削弱其防御能力,从而导致胃炎发生。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胃炎的关键措施。对于已经出现胃炎症状者,可通过饮食调整和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减轻症状,如胶体果胶铋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戒烟是预防和治疗吸烟相关胃病的重要手段。患者可以通过贴敷止咳宁嗽丸、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帮助缓解咳嗽等症状。
5.焦虑
持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影响胃肠动力和消化功能,增加胃炎的风险。认知行为疗法或心理疏导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应对焦虑情绪,改善胃炎症状。例如,放松训练、深呼吸练习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紧张感。
针对慢性胃炎,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还可配合碳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利于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