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量减少、尿色改变、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等,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1.尿量减少
药物性肾损伤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影响到肾脏的正常排泄功能,导致尿量减少。上述变化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且通常伴有夜尿症。这种症状还可能伴随有体重增加和夜间口渴感增强。
2.尿色改变
当肾损伤发生时,肾小管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无法被正常代谢而进入尿液中,从而使得尿液呈现黄色至橙色。
患者可能会注意到他们的尿液颜色比平时更黄或更深。
3.尿蛋白增多
药物引起的肾损伤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使蛋白质漏入尿液中,形成蛋白尿。尿蛋白多的症状通常会在早晨次排尿时最为明显。
4.血尿
血尿是由于药物损害了肾小球基底膜或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红细胞通过这些结构时受损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所致。血尿可能呈红色或棕色,严重程度不一,有时甚至无明显症状。
5.水肿
药物引起的肾损伤会影响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功能,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引发水肿。水肿通常首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等。
针对药物性肾损伤,建议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测以及B超检查以评估肾脏状况。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停用可疑药物并遵循医生处方的肾保护治疗方案。患者应避免使用未经医生指导的草药或其他非处方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确保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病情恢复。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