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三大特征胆红素升高通常伴随贫血、乏力、尿色加深、巩膜黄染、皮肤黄染等症状,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1.贫血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导致贫血的发生。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缺氧和疲劳感。
2.乏力
溶血时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经过分解代谢产生间接胆红素,当肝脏来不及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就会出现乏力的现象。
乏力是由贫血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
3.尿色加深
溶血后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的胆红素增多,超过了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进而使尿胆原排泄量增加,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正常人尿液呈淡黄色,而患有溶血性黄疸的人群可发现尿液颜色明显变深。
4.巩膜黄染
溶血性黄疸中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血液,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部神经元,影响其功能状态,此时胆红素会随血液流至全身各处,包括眼睛的巩膜,使其呈现黄色。巩膜黄染是指眼白部分出现黄色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巩膜沉积所致。
5.皮肤黄染
溶血性黄疸中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此时未结合胆红素会从血浆经过通透性增强的毛细胆管进入血液循环,又经胆道排入肠道,被小肠粘膜重吸收到血液,此逆流入血的胆红素约50%再经肝脏加工变成结合胆红素,最后随尿排出体外,形成胆红素经肾脏排泄障碍,此时未结合胆红素会反流到血液中,经过血液循环流至皮肤,使得皮肤发黄。皮肤黄染是由于胆红素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积聚所引起的,通常伴有瘙痒等症状。
针对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可以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测试以及胆红素水平检测。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重症情况下需输血治疗。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溶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