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头昏恶心想吐可能是感染性发热、胃肠型感冒、脑炎、高血压、颅内压增高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发热
由于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产生炎症反应和毒素作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引起发热,此时新陈代谢加快,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针对感染性发热,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2.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当病毒刺激到胃肠黏膜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此外,还会伴随食欲下降、腹泻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藿香正气水、午时茶颗粒等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3.脑炎
脑炎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朊蛋白等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这些致病因子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影响大脑功能,诱发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脑炎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采用相应抗微生物药治疗,例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及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4.高血压
若患者存在高血压的情况,在血压控制不佳的状态下,会对脑血管造成一定的压力,使脑血管痉挛收缩,从而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规律运动等;必要时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等。
5.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颅腔内容积减少,使颅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主要是因为颅内组织水肿、肿瘤等原因导致颅腔内容积缩小,压迫脑组织,使脑脊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颅内压升高。降低颅内压的常用方法有静脉注射呋塞米、甘露醇等利尿剂,以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力。
针对感冒伴发的头昏、恶心、想吐等症状,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建议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及培养来排除感染性发热,同时还要做头颅CT扫描或者磁共振成像来评估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