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久拖不愈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肛门狭窄,进而引起大便困难。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巨球蛋白血症或结肠癌等其他病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并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问题。

1.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肛门失禁和直肠脱垂,进而影响排便控制和排便习惯。可考虑生物反馈疗法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控制肛门肌肉活动。
2.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外伤等,会导致肛管直径变小,从而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手术是解决肛门狭窄的主要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术、挂线术等。
3.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有大量有益细菌维持着微生态平衡,当这些菌群数量减少或比例改变时,可能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进而引起便秘等问题。可通过口服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而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使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导致便秘的发生。对于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便秘,可以遵医嘱使用乳果糖溶液进行治疗。
5.结肠癌
结肠癌是指结肠上皮组织发生恶变,肿瘤生长压迫周围组织结构,导致肠腔狭窄,进而影响粪便通过,造成排便困难。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主要手段,若确诊为结肠癌,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建议定期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润肠通便类药物促进排便,如麻仁丸、复方芦荟胶囊等。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