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溶血性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的皮肤和眼白发黄症状。
黄疸溶血性是由于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的红细胞结构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导致红细胞易于被破坏,在血液循环中释放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肝脏摄取、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然
后随胆汁排入肠道,大部分经肠道重吸收回肝脏重新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少部分经门静脉系统进入体循环。当肝细胞处理这些胆红素的能力受到限制时,会导致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其与清蛋白结合的能力,游离胆红素就会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黄疸溶血性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及其他黏膜黄染,伴有尿色深黄、粪便颜色浅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头晕、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
为明确诊断,可进行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穿刺术、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其中血常规可显示贫血,血生化可见胆红素水平显著增高,骨髓穿刺术有助于了解造血功能状态,基因检测则可用于识别特定溶血性疾病致病基因。针对黄疸溶血性,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光疗联合应用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以控制溶血过程;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使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水平。
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或药物,保持充足休息,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