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患者身上发黄可能是由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侵入肝脏后,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和坏死,此时肝细胞膜破裂,胆红素进入血液中,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疸现象。对于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
2.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引起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肝衰竭,进而影响胆红素代谢,使其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而出现黄染。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此外还需注意营养支持,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猕猴桃、胡萝卜等。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由于肥胖症患者的肝脏负担加重,导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过多,当脂质沉积于肝细胞超过其处理能力时,会引起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的发生。肝衰竭时,肝细胞受到破坏,胆红素从被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出来,随血液流动到未受损坏的肝细胞继续合成结合胆红素,然后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肠源性胆红素血症,使皮肤、黏膜黄染。控制体重是防治NAFLD的基础措施。建议采取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来减轻体重。
4.药物性肝损伤
某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坏死,进而引起肝衰竭。肝衰竭时,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和排泄,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轻至中度急性肝炎型患者可自行痊愈,无需特殊治疗。重度急性肝炎型患者需停用可疑致病药物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
5.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胆汁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久之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衰竭。胆汁淤积使得胆红素回流入血液,超过肝脏摄取和转化的能力,就会出现皮肤、眼白等部位黄染的现象。此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摄入可能诱发胆汁淤积的食物和药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熊去氧胆酸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利胆药物。
针对肝衰竭伴随黄疸的情况,应警惕肝性脑病的风险,建议进行血氨检测。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