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和皮肤,导致皮肤变厚、神经损伤和感觉减退。
麻风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并分泌一种蛋白分解酶,即所称的“麻风菌素”,这种物质能破坏组织中的结核样酸盐,使细胞内的脂质外溢,形成浸润性斑块。
同时,机体对麻风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变态反应,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神经受损。易感神经受累可表现为麻木、刺痛、灼热等异常感觉,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颜色改变、脱发、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诊断麻风病通常需要进行皮肤涂片找抗酸杆菌、麻风杆菌培养以及基因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还可配合医生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如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以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麻风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氨苯砜、利福平等。对于神经受累者,可考虑使用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族、甲钴胺等。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他人的体液和血液,减少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