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的病因是上消化道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黏膜损伤。鉴于消化道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上消化道溃疡
上消化道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引起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局部炎症和组织破坏。这会导致胃壁出现开放性伤口,当食物或液体刺激受损区域时会引起疼痛。对于上消化道溃疡,可以遵医嘱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兰索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
2.胃癌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壁上的恶性肿瘤,由于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肿块,可能会侵犯附近的血管并导致出血。癌症生长过程中可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导致局部坏死脱落,进而发生出血现象。针对胃癌,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腹腔镜下胃癌治疗术等。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肝硬化患者肝脏逐渐纤维化,导致门脉高压,使血液从其他途径回流至食管和胃底静脉。当这些静脉因为某些原因如粗糙食物或剧烈咳嗽而承受过度压力时,会发生破裂出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通过建立一条新的直接通路绕过受阻的肝门静脉来降低门脉高压,从而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风险。
4.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通常由酒精、药物或严重创伤等因素引起,导致胃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和血流量增加,进而发展为糜烂和出血。氢氧化铝凝胶是一种常用的止血药物,可通过中和胃酸来减轻炎症和促进黏膜愈合。
5.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黏膜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缺血和易损性增加,从而引起黏膜损伤。为了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黏膜损伤风险,建议患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同时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定期复查。
建议关注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如呕血、黑便等,及时就医以评估病情。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电子胃镜检查、大便常规加隐血试验以及血常规检查等,以便进一步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