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严重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和水肿,需及时就医。
1.黄疸
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抗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在血液中积聚形成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黄染,严重时可累及巩膜和尿液等。
2.贫血
母体与胎儿之间存在Rh阴性/阳性血型不相容的情况可能导致溶血,进而引发贫血。当红细胞被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造血系统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出现贫血。
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缺氧,临床表现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以及活动后易疲劳等症状。
3.肝脾肿大
如果未及时治疗,高浓度的胆红素会通过毛细胆管反流入血,此时会引起肝细胞损伤,造成肝脾肿大的现象。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不适或胀满感,触诊时发现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未结合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能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患儿从嗜睡逐渐转入昏迷状态。典型表现为拒奶、嗜睡、肌张力减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5.水肿
水肿可能由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导致的贫血引起,也可能是由于黄疸引起的心脏负荷增加所致。贫血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水肿是由液体潴留引起的。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如足部、踝部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蔓延至全身。
针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可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以评估贫血程度和胆红素水平。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光疗、换血疗法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家长应注意监测宝宝的皮肤颜色变化,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同时关注饮食健康,确保营养均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