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化的妄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妄想性障碍的病理机制涉及大脑神经递质失衡、认知加工异常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其中,原发性妄想与遗传易感性和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功能亢进有关;继发性妄想则可能因应激事件触发,与个体对刺激的错误评估有关。妄想性障碍的症状包括固定而坚信不移的妄想、情感反应与妄想主题一致、行为受妄想支配、自知力缺失等。不同类型的妄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行为模式,如被害妄想可能导致回避社交,嫉妒妄想可能导致跟踪怀疑对象。
诊断妄想性障碍时,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精神状况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精神状况检查可深入评估患者的思维过程和情绪状态;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排除其他潜在的身体原因;影像学检查如MRI可以帮助排除脑结构异常。妄想性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支持。常用药物有氯丙嗪、硫必利等,选择取决于具体症状和耐受性;心理支持可通过团体疗法或个别咨询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