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高血压可能是由肾阴虚、肾阳虚、肝阳上亢、痰浊内阻、瘀血阻滞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肾阴虚
肾阴虚导致肾脏失去滋养和制约,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从而引起血压上升。补益肾阴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2.肾阳虚
肾阳虚时肾脏不能温煦脏腑经络,推动血液运行,故而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温补肾阳是治疗原则,代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3.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指肝脏阳气过盛,导致气血上扰,进而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当肝火旺盛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加速,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平肝潜阳是治疗原则,可选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4.痰浊内阻
痰浊内阻是指体内湿邪积聚,化生痰浊,痰浊随血脉上下流动,影响心脏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压波动。祛痰化湿是治疗原则,可用二陈汤、导痰汤等中药方剂改善病情。
5.瘀血阻滞
瘀血阻滞则气血不畅,久之则易使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血压异常。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则,可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中药方剂缓解不适。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以了解是否存在持续性高血压,同时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盐饮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控制血压。必要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硝苯地平片、卡托普利片等降压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