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可能是由胃酸分泌过多、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诱发、肥胖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胃酸分泌过多
当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时,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和消化不良。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
2.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
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指下食管括约肌无法正常工作,导致胃内容物逆流到食管。这会导致胃酸和食物回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和胸痛等症状。针对此病因,可遵医嘱口服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多潘立酮片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症状。
3.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
食管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可能由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或其他基础疾病所致,此时不能有效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作用,易发生炎症反应。对于存在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
4.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诱发
长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等药物会引起贲门松弛,进而导致胃酸和食物进入食道。如果是由药物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在停用相关药物后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5.肥胖
肥胖者腹内压增高,膈肌位置上移,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容易造成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减肥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减少胃容量来控制进食量,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避免暴饮暴食以及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有助于减少夜间胃酸分泌,预防胃食管反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