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和脓血便,这些症状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感染,需及时就医。
1.腹痛
腹痛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和痉挛所致。当致病菌侵入肠道时,会刺激肠壁神经纤维,导致疼痛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腹痛通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能伴有腹部压痛或肌紧张。
2.腹泻
腹泻是由志贺氏菌毒素诱导的肠黏膜细胞过度分泌和电解质丢失增加所导致的。志贺氏菌毒素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增高,促进水和电解质向小肠上皮细胞外流动,进而引发腹泻。腹泻可能导致频繁排便且粪便呈稀水样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3.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因为志贺氏菌产生的内毒素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导致直肠肛门部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和冲动排便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伴随着紧迫感和想要立即排便,但实际排便量却很少。
4.发热
发热主要是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毒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志贺氏菌感染会导致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发热通常为不规则热型,可伴随出汗、乏力等症状。
5.脓血便
脓血便是由于志贺氏菌毒素导致的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和出血以及白细胞聚集而形成的。志贺氏菌毒素能够破坏肠黏膜屏障,使其通透性增加,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进而发生坏死脱落和出血。脓血便通常表现为粪便中带有血液和黏液,有时还伴有恶臭。
针对细菌性痢疾,可以进行常规血液检查以评估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医生也可能建议进行大便培养以鉴定病原体。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等。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