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能是由乳糖酶缺乏、小肠黏膜损伤、先天性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障碍、感染性肠炎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乳糖酶缺乏
乳糖酶是帮助分解乳糖的一种消化酶,当其缺乏时会导致乳糖无法被有效分解,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补充外源性乳糖酶可以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如使用含有乳糖酶的产品进行补剂。
2.小肠黏膜损伤
小肠黏膜损伤导致小肠绒毛受损,影响了乳糖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硫酸锌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有利于改善不适症状。
3.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因为个体从出生就没有产生足够的乳糖酶或者乳糖酶活性较低,无法有效地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导致乳糖在小肠中不能被完全消化而滞留于肠道内,使双歧杆菌发酵产酸过多,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电解质,导致渗透性腹泻。对于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者,可遵医嘱使用去乳糖配方奶进行喂养。
4.乳糖吸收障碍
由于小肠黏膜损伤或遗传因素导致的小肠表面积减少,使得乳糖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针对乳糖吸收障碍,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缓解症状,例如少量多餐、避免空腹喝奶等方式。
5.感染性肠炎
感染性肠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可能会对小肠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继而导致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感染性肠炎通常需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关注食物日记以确定特定的食物触发因素,并可能需要行小肠功能试验或氢呼吸测试以排除其他潜在的消化吸收障碍。必要时,应咨询营养师制定特殊配方奶粉或调整饮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