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感染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这些症状通常在摄入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严重程度不一,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1.恶心
当食物中存在细菌毒素时,这些毒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恶心。
恶心感通常发生在上腹部,是由内脏神经反射引起的消化系统不适。
2.呕吐
食物中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等,在进入人体后可产生外毒素和肠毒素,使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呕吐中枢,从而诱发呕吐。呕吐通常发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可能伴有剧烈的上腹部绞痛。
3.腹泻
食物中的致泻物质可以直接刺激小肠黏膜,或者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炎症因子来损伤小肠黏膜,进而影响其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导致腹泻的发生。腹泻多发生在下腹部,伴随着频繁的水样便次。
4.腹痛
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直接刺激胃肠道平滑肌,引起局部痉挛和疼痛。此外,食物中的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也会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腹痛。腹痛可以是钝痛、绞痛或剧痛,位置从脐部到整个下腹部不等。
5.发热
由于食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会在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的情况,因此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发热通常伴随有出汗、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能高于正常范围。
针对食源性感染的症状,建议进行血常规、CRP值检测以及粪便培养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迹象。治疗措施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疗,例如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食用未经彻底烹饪的食物,并按医嘱服用止泻药和解热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