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患者在接受激素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血糖波动、消化道出血、水肿、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建议及时就医并监测相关指标。
1.血压升高
血管炎患者使用激素后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暂时性的血压上升。高血压通常发生在上肢和下肢动脉系统中,可能伴有头痛、眩晕等症状。
2.血糖波动
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葡萄糖利用,导致机体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当激素水平下降时,则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波动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
3.消化道出血
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抑制胃黏膜细胞合成前列腺素,减少胃黏液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容易诱发应激性溃疡。长期应用会减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腐蚀作用增强,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出血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4.水肿
激素可以抑制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阻碍其对蛋白质的过滤作用而减少尿蛋白,但同时也能扩张肾脏外周血管,使醛固酮分泌减少,因此会出现水钠潴留的情况。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早晨起床时眼睑和颜面部浮肿,随着一天时间的发展逐渐蔓延至全身。
5.骨质疏松
激素通过影响破骨细胞活性和成骨细胞功能来调节骨代谢平衡,长期使用会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引起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常累及脊柱、髋部和手腕等负重较大或易受伤的骨骼,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易于骨折。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检查以评估电解质和肾功能是否异常,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排除甲亢引起的血压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或颈动脉超声,有助于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状况。对于激素副作用,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变化,保持均衡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以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