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萎缩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滥用、焦虑或压力、吸烟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产生毒素和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黏膜损伤,进而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主要治疗方法,通常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导致胃黏膜保护层受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壁的侵袭性作用,从而引起胃黏膜炎症和萎缩。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剂量或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替代布洛芬,以减轻胃黏膜损害。
3.酒精滥用
酒精可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进一步发展为胃黏膜萎缩。戒酒是关键,若无法彻底戒酒,则需控制每日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焦虑或压力
持续的心理应激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使胃黏膜发生萎缩。可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遵医嘱口服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5.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损伤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和萎缩。戒烟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完全戒烟,建议减少每天吸烟的数量并逐渐戒掉。
针对慢性胃萎缩,建议定期复查胃镜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患者还可进行碳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血液生化检查以评估肝功能是否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