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腔隙灶是指脑干深部的小梗死灶,通常小于1.5厘米,是微小血管阻塞后形成的。
脑干腔隙灶是由脑内穿通动脉堵塞导致的缺血性微梗死,多为高血压所引起的微动脉硬化。
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的穿通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进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当血压突然波动时,这些脆弱的斑块就可能破裂出血,从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脑干腔隙灶的症状取决于受累区域,可表现为眩晕、呕吐、复视、吞咽困难等。其中眩晕可能是由于前庭神经核受损所致;呕吐则与延髓消化中枢有关;复视是因为动眼神经核受到压迫;吞咽困难则与延髓的咽喉肌运动中枢受损有关。
针对脑干腔隙灶的常规检查包括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评估病变大小和位置。此外还可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来评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干腔隙灶的治疗需个体化制定,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预防新的栓子形成,同时配合脑保护剂如依达拉奉、丁苯酞等改善预后。对于有症状者,可考虑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减少脑干腔隙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