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抗生素治疗、引流术、清创术、固定术和植骨术等方法来控制感染和促进愈合。
1.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通过使用特定的抗生素来抑制或杀死细菌,减少感染对骨骼的影响。在确诊为外伤性骨髓炎后常规使用以控制感染。
2.引流术
引流术通常采用切开皮肤、软组织等方式将积液或脓液排出体外,减轻压力及炎症反应。当存在局部积液或脓肿时作为辅助手段。
需密切观察引流量及伤口愈合情况。
3.清创术
清创术旨在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外伤性骨髓炎发生后应立即进行彻底清创。
4.固定术
固定术用于稳定骨折端或损伤部位,有利于控制感染扩散,并促进愈合过程。对于伴有开放性骨折或不稳定关节脱位者,在控制感染后可考虑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
5.植骨术
植骨术是在原发病灶周围植入自体或同种异体骨,帮助恢复骨结构和功能。在外伤性骨髓炎愈合后,若存在缺损区域,可行植骨术填补空隙。
患者在接受外伤性骨髓炎治疗期间,应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避免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以免影响病情恢复。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身体康复。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