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是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摄入的乳糖无法被水解吸收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如病毒性肠炎等导致的小肠黏膜损伤,使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消失,使得机体无法完全分解食物中的乳糖。未被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刺激肠道产生气体并引起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以及排气增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诊断乳糖不耐受症通常需要进行呼气试验、粪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分析等检测项目。其中呼气试验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氢气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粪便常规检查则可用于评估是否有乳糖不耐受所致的消化道炎症反应;血液生化分析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轻至中度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缓解,避免食用高乳糖食品。对于重度患者,则需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改善症状。
患者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含乳糖高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