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过敏性紫癜可以依据皮疹形态、出疹顺序、伴随症状、触痛情况以及治疗反应等差异来进行区分。
1.皮疹形态
过敏性紫癜通常表现为针尖至豆粒大小、高出皮肤表面的斑丘疹或水疱,可能伴有瘙痒。而荨麻疹则为快速出现并迅速消退的风团样皮疹,可呈红色或苍白色。
荨麻疹主要是由于机体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所致;过敏性紫癜则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微血管炎所致。因此,前者主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出疹顺序
荨麻疹多突然发生,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过敏性紫癜常反复发作,且有自限性,但病程较长。
荨麻疹是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和脱颗粒反应,而过敏性紫癜与补体C3及IgA-IgG复合物有关。因此,前者可通过血清IgE水平测定辅助诊断。
3.伴随症状
荨麻疹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过敏性紫癜除皮肤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疼痛,以及肾脏受累引起的尿液异常。
荨麻疹是由各种因素如感染、食物、药物等诱发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是一种系统性超敏反应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因此,前者可以通过检测血常规和IgE水平来协助诊断。
4.触痛情况
过敏性紫癜的皮损一般无触痛;荨麻疹的皮损有时可有轻微触痛。
荨麻疹的发生与遗传、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改变、环境变化、物理刺激、系统性疾病等有关;过敏性紫癜与遗传、感染、食物、药物等因素有关。因此,前者可以借助特异性IgE检测帮助诊断。
5.治疗反应
荨麻疹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效果不佳,但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有效;过敏性紫癜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敏感,能迅速控制病情发展。
荨麻疹属于Ⅰ型变态反应,而过敏性紫癜为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因此,前者适合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止痒,后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针对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应避免搔抓皮疹以防继发感染,并注意观察是否有肾脏受累的症状,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