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短期感染状态。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进入血液循环,在肝脏内复制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该病毒可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侵入肝细胞核内,启动一系列基因表达,导致肝细胞损伤和免疫应答。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黄疸、尿黄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导致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为确诊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清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anti-HBc.IgM)等指标的检测;超声波检查也可用于评估肝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急性乙肝病毒感染,通常采用保肝药物治疗,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以减轻肝脏炎症和改善肝功能。对于有明显症状或肝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
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充足休息,遵循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