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结核病等,但不包括胃癌。若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以确定确切诊断并接受适当治疗。
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强而引起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进行止痒治疗。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毛细血管壁先天发育不良,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反复鼻出血、咯血、便血等症状。
对于存在严重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者,内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可能需要使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
3.胃癌
胃癌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当病变侵犯到小动脉时会引起局部缺血坏死,从而导致出血。此外,肿瘤组织生长迅速,新生的小血管难以承受压力,也容易破裂出血。针对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如全胃切除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等。
4.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若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肠道,则可能会诱发溃疡形成,进而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者,应警惕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免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