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细菌侵入皮肤和周围神经后,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外毒素中的蛋白酶可损伤组织细胞,使其失去正常功能,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麻风病的症状包括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斑块,以及周围神经受累引起的麻木、刺痛感减弱或消失等。
随着病情进展,这些斑块可能会融合成大片区域,甚至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
常用的麻风病诊断方法包括皮肤活检、麻风菌素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皮肤活检可以观察到组织内是否存在麻风杆菌,而麻风菌素试验则可用于评估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力。麻风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联合抗生素疗法,如利福平、氯霉素等。早期发现并开始治疗有助于减少长期残疾风险。
尽管麻风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皮肤破损部位,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