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肠造瘘手术的原因包括结肠恶性肿瘤、慢性结肠炎、先天性巨结肠症、结核性腹膜炎、结肠外伤后损伤等。该手术旨在改善肠道功能障碍,但需谨慎考虑手术风险和效果,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决策。
1.结肠恶性肿瘤
结肠恶性肿瘤通常由结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引起,可能导致肠道功能障碍。
因此,为了减少肿瘤对肠道的影响和进一步恶化,需要进行肠造瘘手术。结肠镜下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并摘除肿瘤组织。
2.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结肠炎症反应持续超过3个月的一类疾病,由于炎症反复刺激会导致结肠出现狭窄、梗阻等病变,进而引发便秘、腹泻等症状。此时做肠造瘘术可以减轻结肠压力,缓解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先天性巨结肠症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神经节细胞缺乏导致肠管蠕动功能障碍,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远端肠管痉挛狭窄,形成巨结肠。为避免肠穿孔、肠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尽早行肠造瘘术。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症,可遵医嘱采用营养支持疗法,如口服谷氨酰胺胶囊、复合维生素B片等,以促进机体恢复。
4.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症,当病情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能会导致肠壁纤维化、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此时做肠造瘘术能够保证小部分肠腔通畅,维持生命活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5.结肠外伤后损伤
结肠外伤后损伤可能造成结肠破裂或者血运障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或肠梗阻。肠造瘘术可以暂时绕过受损区域,防止污染腹腔并提供稳定的排泄途径。针对结肠外伤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预防感染。
术后应密切监测伤口愈合情况及是否有渗出,同时注意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发生。定期复查结肠镜检查以及血液学指标,如CEA、CA19-9等,以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