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是指梗死灶延伸至多个部位,导致多个部位出现出血的情况。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多发生于豆纹动脉,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病因:出血性脑梗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当患者血压过高时,会使脑部血管出现破裂出血,从而形成梗死灶。若患者存在脑动脉瘤,当动脉瘤发生破裂时,也会导致出血性脑梗死;
2、症状:出血性脑梗死常发生于皮质下小动脉,早期可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少数患者表现为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还可出现偏侧视力下降、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症状。通常患者症状较轻,但可能会反复发作;
3、检查:出血性脑梗死需要进行脑部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明确诊断。CT表现为多发的低密度灶,核磁共振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病灶,T1像呈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
4、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多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因此患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此外,还需要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片、倍他司汀片等。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建议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进行锻炼,减轻体重。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