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感染性休克、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长期血液透析等病因引起,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患者应立即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功能异常,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则可能由其他疾病如肝病引起,这些因素会导致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的止血机制。凝血因子缺乏使得机体无法有效止血,易发生出血。针对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可以考虑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对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则需要根据原发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2.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的全身感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和代谢失调,此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进而诱发DIC。DIC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纤溶药物进行治疗,如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
3.严重外伤
严重外伤会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以及激活凝血系统的各种途径,形成微血管栓塞,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和炎症反应,促进DIC的发生和发展。如果DIC是由严重外伤引起的,在积极处理原发性创伤的同时,还需要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等以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
4.大面积烧伤
大面积烧伤时,皮肤受损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通过受损的皮肤丢失,同时炎症细胞浸润也会释放促凝物质,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从而诱发DIC。大面积烧伤后,为防止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输入新鲜冷冻血浆或其他相应的凝血因子产品。
5.长期血液透析
长期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局部微血管损伤,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暴露并被激活,促使凝血系统启动,从而增加DIC的风险。对于存在长期血液透析史且有DIC风险的患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浓度,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必要时还可进行骨髓穿刺、凝血功能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